【诺贝尔2016】村上春树等足7年 为何还是折桂无期?

撰文: 欧敬洛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又来到猜猜谁拿文学奖的时候。与往年一样,不论是日本还是国外,村上春树的呼声最高。自2009年起每一年村上都被提名,但可惜今年继续轮“无佢份”。为甚么?

今届村上春树继续成为大热,但仍再度落选。(Getty Images)

载至昨日(13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英国博彩公司Ladbrokes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最新赔率,村上春树仍以1赔5高踞三甲之内,甚至一度盛传村上表示希望获奖(村上今年在在Facebook上分享预测今年文学奖得主的赔率,被外界解读成是“等够了”);日本本土当然少不了大肆宣传,再一次把村上春树摆上台。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几乎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大家都在看村上春树,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似的。那是因为不论香港、日本还是其他欧美国家,一般认识来自东方的名作家就只有他。说到去年得主亚历塞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及前年得主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恐怕不少人都摇头说不认识。

因大家真的只懂得村上春树

虽然失礼,但论知名度,村上春树在一般人心目中确实比近年获奖的任何一位要高,但为何村上总是没法获奖?这个话题“老是常出现”,而每年都会有人跑出来解说一番,归纳出两个理由:第一是评审的问题、第二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太国际化”。

诺贝尔文学奖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但外界普遍盛传诺贝尔只会挑选“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有着人文关怀,即所谓“大爱”的作者,人气虽高但奇风的作家较难获奖。

且因评审大都来自欧美国家,村上的原著用日语写成,评审读的都是翻译作品,已多了一层隔阂,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意识现象:当我们阅读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希望阅读到意料之外的“惊奇”,不过村上的作品非常世界化,作品中的舞台大都是大城市,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简单来说,同样都是翻译本,你看不出拥有强烈的日本色彩。

每年村上春树都是大热,他的新书每本都能大卖。(美联社)

因全球化大卖 同因全球化失去诺贝尔奖

日本著名作者岛田雅彦曾说道,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烩炙人口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全球化”;他的作品不太刻意留下民族意识,因此能比任何书都容易畅销世界。

过去日本曾两度获得文学奖,其中一人川端康成被誉为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有翻译家曾比较过川端和村上的作品,他指出川端作品内充满了典型的“日本符号”,如富士山、庭园、樱花及清酒等等。当年瑞典学院发表川端获得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是他以卓越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髓。但相反村上的作品却没甚么“日本性”,如他在《挪威的森林》中这样写道:“在我眼里,春月里的樱花宛如从开裂的皮肤中鼓胀出来的烂肉。”与日本传统思想大相径庭。

人人对樱花的感受不同,外国人欣赏樱花不会读出日本人的“物哀”感性,更不会与自然和神灵等联想在一起。村上对樱花的解读,或会让不少人觉得奇妙。而实际包括日本人在内,也不完全认同村上春树的作品。一些经常在村上的作品中出现的标志,如“自我陶醉且的男主角”和“过分生动的性描写”,都令部分人却步。然而活在今天大城市下,这可能正是不少人渴望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