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2016】研发最微型机器 欧洲三学者齐夺化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公布2016年度化学奖,由绍瓦热、斯托达特及费林加夺得。三人都是研究分子机器的学者,先后研发出纳米升降机、纳米汽车等,技术可以应用在新物料、感应器和能量储存方面。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方面的贡献。评审提出他们获奖的理由:“他们发展出可控制运动的分子,可在注入能源的情况下执行任务……微型机器未来很可能使用于发展一些物品,例如新材料、感测器和能源储存系统等。”他们将共享800万瑞典克朗(港币723万)的奖金。
提到机器,一般人的想像都是一台台机器,甚至要插电才能运作。但其实在科学上,只要输入会带来一个输出的话,就可以算是一个机器。所以其实生物上不少运作,都可以说是一种机器。早在1984年,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费曼(Richard Feynman)已经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最细小的机器可以有多细小?答案是比发丝还要微薄1000倍。
法国学者绍瓦热(Jean-Pierre Sauvage)最先在1983年,提出以铜离子可以自动将分子连结起来。1991年,苏格兰人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又研发出轮烷(Rotaxane),将一个分子环穿进一个轴,环的圈够细小,虽然能够自由走动,但不会离开分子轴。就凭这个分子设计,斯托达特能够研发出分子升降机等机器。再进一步,到了2011年,荷兰学者费林加(Bernard Feringa)更加研发出一部四轮分子车,只有纳米般的大小,成为全世界最细小的车辆。
微型机器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空间。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副所长孙世胜指出,微型机器目前都还在观念证明阶段,要实际用在工业、医疗上,还有一大段距离。他说:“如果有人做出来,会是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梁湛辉博士:师承斯托达特 获益良多
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梁湛辉博士曾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跟随今届诺贝尔奖其中一位得奖者斯托达特工作3年。他接受香港01专访时指出,在斯托达特指导下,不仅提升他对研究项目的认识,也承袭了斯托达特对教育的热忱。
梁湛辉指出,斯托达特为人非常严谨、仔细,也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他能很快认清学生的长处,加以栽培。当学生面对难题时,他会给予甚富启发性的答案,刺激他们思考。他也会提供很多研究方向,让学生尝试。
此外斯托达特不仅着紧学生在学术上成长,亦着重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会多番审阅学生的文章,确保一个字都不会错,亦要求他们撰文时用语要精准。师承斯托达特一段日子,梁湛辉自言获益良多,到他成为人师时,也是如此教导学生。
2016年诺贝尔奖公布日子(本港时间)
周一(3日):医学奖周二(4日):物理学奖周三(5日):化学奖周五(7日):和平奖下周一(10日):经济学奖待定: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