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印度长期排斥穆斯林政策 终酿大规模冲突

撰文: 欧敬洛
出版:更新:

印度示威浪潮持续,至今未有平息迹象。大量愤怒的学生及国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在印度多个地区示威。他们不满印度排斥穆斯林,企图剥夺他们的身分与权利。

有示威者把印度人民党比喻纳粹,抗议政府迫害穆斯林。(Reuters)

印度国会在12月11日通过《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修正案容许在2015年前由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孟加拉3国入境印度,受宗教迫害的非法移民获印度公民身分。他们可以是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巴斯派及基督徒,但不包括穆斯林。

容许所有宗教 唯独穆斯林

这法案被视为是印度政府又一打压穆斯林的措施。总理莫迪辩称穆斯林不会在这3国遭受宗教迫害,但这似是而非的解释无视了斯里兰卡内战期间逃难往印度的穆斯林,及受邻国缅甸佛教徒迫害,选择逃往印度的穆斯林。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仅是导火线,印度对待国内穆斯林的压迫由来已久。在1979年印度东北部,邻近孟加拉的阿萨姆邦(Assam)举行大选并发现票数过多,部分学生及政治团体把原因归咎来自孟加拉的穆斯林非法移民,引发长年的骚动和抗议,长达六年的时间驱逐非法移民的行动造成超过800人死亡。

直至1985年,政府签署《阿萨姆法案》,容许部分为逃离孟加拉战火前往阿萨姆邦的难民,领取国民的身分,冲突才得以平息。但领取的条件是只有能证明自己在孟加拉宣布独立前已迁往阿萨姆邦居住的人,才能获得国民身分,这亦是后来称呼的“国民名单”(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NRC)。

大量的学生示威者与防暴警察在一门之隔外对峙。(Reuters)

印度执政人民党的“去穆斯林化”

最初的“国民名单”在3200万名申请者中排除了400万人,后来修正为190万人。失去公民权的人将无法上学、工作、结婚,甚至连基础医疗服务亦没有。而即使政府强调措施不是针对穆斯林,但在2016年政府一再放宽其他信仰的难民领取公民权,唯独把穆斯林排除在外。

印度这种“去穆斯林化”,或称“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运动自莫迪上任后愈见高涨。2018年10月,印度宣布把北方邦的“安拉阿巴德”(Allahabad)更名为“普拉雅格拉吉”(Prayagraj)。“Allah”是伊斯兰绝对唯一的神,abad有地方和寓所之意,故Allahabad的意思是“阿拉真神的寓所”。

但由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并不认为这古城有多神圣,人民党表示为古城命名的莫卧儿王朝代表穆斯林统治者,必需抺去,并称改名是“印度教的胜利”。人民党更特意在北方邦大力推广印度的节庆及宗教,试图把洗涤历史上穆斯林的痕迹。

警察攻入图书馆后的状况,玻璃窗碎裂,椅子散落一地。(Reuters)

因此在《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公布后,再一次挑动国内穆斯林的神经。首批示威就在阿萨姆邦开始,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的伊斯兰大学。示威者批评修正案连同早前的国民名单,会进一步把现行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排挤掉。

而在12日的示威当中,有学生怀疑被警察以实弹击毙,进一步激发示威。愤怒的示威者开始在车站放火、向警方投掷杂物及玻璃瓶、毁坏汽车。而当警方围攻校园,向图书馆施放催泪弹并追打学生,令更多的人走上街头,抗议示威。

“我们走上街头不是因为这两天发生的事,若我们不示威,我们就终有一天成为奴隶。”示威者高喊道:“政府不视我们为人民,我也不会视他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