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香港成为全球舆论中心 谁人挺身撑场?

撰文: 郑瑞
出版:更新:

对于《逃犯条例》的风波,西方从官方到媒体都坚定支持香港的抗议民众,也掀起了舆论上对该法案的讨伐。

因反对修改《逃犯条例》而发生9日大游行之后,香港的争议仍在继续,而放眼环宇,香港也占据了全球各大媒体头条,多国官方也皆对此表态。

西方各政府撑场

美国官方已经表示对香港立法机构的“严重关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奥尔塔古斯(Morgan Ortagus)在6月10日对记者表示,这项法案“可能破坏香港的自治,并对香港长期以来对人权、基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对此反应亦相当激烈。英国和加拿大外长5月底专门就香港修例发表了一项联合声明表示担忧。前港督彭定康本月6日攻击修订《逃犯条例》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次可怕打击”,称港府关于修例的论据是“一派胡言”。

欧盟驻香港办公室在6月7日就《逃犯条例》向林郑月娥提交了一份正式的外交抗议文件。声明表示该办公室的外交代表已经会晤了林郑月娥,重申他们对香港修例的担忧。

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长佩恩(Marise Payne)周二(11日)透过发言人表示,将密切关注修订条例的情况,包括确认此举对澳大利亚公民的影响,又指尊重民众和平示威及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未有表明反对。澳大利亚驻港总领事已向港府高层提出有关问题。

而在新西兰,该国上诉法院基于人权问题,于周二(11日)下令政府重新考虑是否引渡谋杀疑犯到中国。并指若政府坚持,必须上诉至最高法院。2009年,在韩国出生的新西兰居民金京烨(Kyung Yup Kim)涉嫌在上海杀害一名20岁中国女子,并随后潜逃新西兰,中国其后寻求新西兰当局引渡疑犯回中国受审,新西兰在2015年表示同意。

反修例游行在香港社会得到巨大回响,与其说是修例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反映出港人对内地司法公允极低的信心。(路透社)

对于各国政府的表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6月11日表示,中共中央政府继续坚定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推行“两个条例”的修订工作。同时中方对美方就特区条例发表的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对香港事务不断说三道四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此前,耿爽也在外交部例会上表示,香港事务属中国内政,中国反对任何外国势力试图干涉香港事务,认为有关委员会对中国一向颇有偏见,其报告和说法不值一驳。

香港占据全球舆论头条

各国官方争执若此,舆论界就更是一派热议。

“维护中国民主和人权的‘最后一战’(Last Fight)”——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香港民主活动人士李柱铭对6月9日大游行的概括。

在该媒体的另一篇观点文章《中国最新的百万人反对派》中,谈到了“每个游行者都明白香港《逃犯条例》修订的后果:中国将有权在香港追捕批评者,将他们逮捕,然后带到内地审判和监禁。”文章也给林郑月娥“判定”了一项大罪:“林郑月娥现在向世界表明,她的政府所服务的利益不是香港的,而是北京的。”

美国网络杂志《Slate》也用了类似说法,以“中国民主最后的抵抗”来渲染反对香港修例的紧迫性。

+8

《纽约时报》则更为直接,以《香港抗议的并不只是一个引渡条例》为题在6月10日发表社论否定修例有正面意义。文章开始便直言:“如果我们相信林郑月娥……如果我们相信中国官媒……(那么香港百万人的游行岂不是不值一提?)”,该文续表示,“(香港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亲北京的立法委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修例与将凶手绳之以法毫无关系,而是要打破香港法治与中国内地司法体系之间的防火墙。”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修订后的引渡法将最终打破中国对香港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一切障碍。

整体而言,美国各主流媒体较少关注修例的具体内容,对于《逃犯条例》仅涉及37类可判7年以上的重罪,且不涉及“政治犯”和言论自由问题的这些内容,各美国媒体大体认为这是掩盖某种“阴谋”的“表面说辞”。

重商媒体的侧重点则又不同。彭博社报道,引渡法案一直被认为是对“一国两制”框架的威胁。

《福布斯》杂志网站则刊文表示,在美国对华鹰派势力的影响下,国会和白宫可能利用香港的问题,增加对北京的谈判筹码。

林郑政府在处理修例一事上的做法,被批为“只听上司指示,枉顾民间建议”(路透社)

英国方面,BBC于6月10日报道,香港各界对《逃犯条例》的确有很多担忧,商界、媒体界、学术界、法律界都担心行业会因此受到限制、冲击。

6月10日,路透社发表文章称,香港全球商业中心的地位正因修例危机而面临危险,这是基于美国在5月发布一份报告,指出修例可能引发对1992年《美国香港政策法案》(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的重新评估。文章称,如果美国认定香港的自治受到损害,那将是一场噩梦,香港甚至可能受到来自美国的关税、签证限制。

英国《每日电讯报》,该媒体发声称,英国是时候“找回自己的脊梁”,为香港而对抗中国;英国“对香港负有不可忽视的法律义务”。

言而总之,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美英舆论,到目前为止在意的更多是其在香港乃至中国的自身利益,除了或“呼吁”或“批评”或“关注”等表态以外,尚未有进一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