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公投】联邦制是否欧盟的出路?
欧盟由构思至成立,都是以将欧洲统合为一个无论经贸、外交及政治上都强大得足以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大国”。欧盟目前已是规模很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国际组织,成员国已将部分国家主权让给组织(主要是经济方面,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等),欧元的创立更令欧盟向成为一个一统的国家,奠下重要的基础,令欧盟愈来愈像联邦制国家。但过去数年,欧盟成员国内出现了欧债危机以及欧洲难民潮,这两大因素正好揭示了欧盟现时制度上的陋弊,更令人对欧盟成员国产生了“能共富贵却不能共患难”之感觉。在欧盟未进一步扩大前,已遇上了制度变革的樽颈,若不能冲破,或许有更多成员国有“脱欧”的意图。
欧盟成员国本来在2004年签署了建立《欧盟宪法》的协定的《欧盟宪法条约》,但由于核心成员国法国及荷兰国内对此出现反弹,2005年更在全民投票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自始欧盟便一直陷入制宪危机,机构改革议题被迫推迟。直至所有欧盟成员国在2007年底签署《里斯本条约》,并于2009年12月正式生效后,就成为了替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条约。
欧盟内部有支持推行联邦制的欧洲联邦主义者认为,《里斯本条约》已与欧洲整合的理想不符;例如条约中放弃了“宪法”字眼,并且放弃了容易让人联想到“超国家”(Superstate)性质的欧盟国旗和国歌等。条约务实与妥协的做法也为将来运作带有不确定性,例如虽设立了常设主席和外交代表(即外界广泛认为的欧盟“总统”和“外长”),但28个成员国各有不同想法和意见。条约也容许成员国自行决定加入或退出个别条款,影响欧盟未来的整合进程。但本质上,欧盟仍然在向大一统继续推进。
“欧洲不会在一次过或跟随着单一计划就可建成。它将靠着坚实的成果而建,创造真正的团结。” "Europe will not be made all at once, or according to a single plan. It will be built through concrete achievements which first create a de facto solidarity."
德法争主导 阻一体化进程
自欧盟成立以来,欧盟成员国内部对于欧盟前途的讨论一直持续。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是坚决的联合派,希望继续深化欧盟联合与统一;英国、丹麦、瑞典、奥地利则不同程度地希望欧盟维持一种松散的结构,其余成员国则游走于这两派之间。
在深化联合派中,对于欧盟改革的终极目标意见也不一致。德国在早期经常要求把欧盟建成“有一个政府、一个议会和一部宪法”的实体,主张将欧盟执委会提升为“欧盟政府”,将欧盟理事会改为“国家参议院”,提高欧洲议会的权限,并将欧盟一些共同政策下放给成员国。实际上,德国就是希望将欧盟改造成一个联邦制(Federation)国家。而联邦制亦是外界认为欧盟继续走下去的其中一条出路。
但联合派中的法国,曾经反对德国方案。法国同意制定一部宪法,但不同意欧盟联邦化,更希望将欧盟建成一个高层次的邦联(Confederation),以便在强大的德国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法德轴心是欧洲一体化的传统核心,冷战结束前,该轴心的重心偏向法国,冷战结束和东西德统一后,这一重心已向德国靠拢。欧盟一旦成为德国模式的联邦,法国担心自己会沦为德国主导下的欧盟的一个“邦”。
双速欧洲成务实出路
在欧盟前途问题上法德间分歧尚且如此,与其它成员国间的分歧就更大了。从整体看,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和文化传统差异也很大,在一体化深化方面很难同步走下去。早在1992年欧洲共同体内就开始“双速欧洲”的讨论。法德主张让一部分条件较成熟的成员国在一体化方面先走一步,形成一个“核心”。其余的国家只要条件成熟,就可逐一加盟。但该建议遭到多数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意大利的强烈反对,欧洲议会也否决了这个动议。
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欧盟面临新一轮扩大,成员国已扩展至28个,新旧成员国之间的差距更大,如果在深化问题上继续强求一致,必然会拖着一体化特别是政治联盟的后腿。因此,各成员国在“多速欧洲”问题上开始软化。特别是欧元区的出现,事实上已经在做着“双速欧洲”的举动。
虽然联邦化是欧盟大一统的最可行出路,但目前欧盟起码缺少了一个联邦的两种特征。首先,各成员国都拥有对条约的掌控,即各成员国均有权修改欧盟的条约,令成立一个有实权的中央政府出现极大阻力。其次,欧盟缺乏真正的“税收和支出”能力,换言之欧盟并没有联邦制的财政系统,而这点亦是欧元制度在欧债危机后暴露的最大弱点,若各国不肯在既有主权上作出退让,都只会继续是一个“能共富贵却不能共患难”的松散组织。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