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一周年】港人赴灾区助重建 反从灾民处学到乐天知命
2015年4月25日,香港人,你在哪里?尼泊尔当天发生7.8级大地震,首都加德满都死伤枕籍,山区房屋倒塌。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你在不在现场,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你之后做什么。就此,有港人大解善囊,义助灾民,有港人坐言起行,协助重建。值此是尼泊尔大地震一周年,《香港01》专访了在尼泊尔地震后投入当地重建工作的港人,他们有的在地震后赶抵加德满都,协助处理药物,尼国人民坚毅不拔,令港人赞叹再三,更有港人走入偏远村落,协助灾民重建家园。重建进度因政府援助资金迟迟未能落实等原因而进展缓慢,灾民仍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尼国人民不改乐天精神,团结互助能力之强之大,叫人谦卑反思。
地震破坏惊人发展“还原基本步” 义工反思助人
周五晚上,是一般人迎接周末的黄金时分,佐敦一间咖啡店内,4名香港人围着兴高采烈地倾谈,他们谈论的不是周末的消遣活动,而是一个几近令人遗忘的国度 ── 尼泊尔。过去一年,他们马不停蹄地联络香港、日本、新加坡及尼泊尔的义工,为尼泊尔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协助他们重新生活。
在这次7.8级大地震中,首都加德满都损毁严重,距离该市以北100公里的Katunge第九区山区村落亦受重创,近九成房屋损毁。村民现时只能居住由锌、铁、木材搭建的简陋临时屋,既不挡雨,亦不挡风。
香港建筑义工团体“IDEA Foundation”及同样来自香港的义工组织“未来之村”数年前已在该区合作重建学校。地震过后,他们目睹政府迟迟未为村落落实重建计划,两者与村民商讨后,决定助其自行重建,一口气重建整条村130间房屋,并将重建计划取名为“筑 .动未来”。
灾民一度失去对大自然的信心
IDEA义工钱可欣忆述:“有一刻他们(灾民)对大自然失去信心,因它一下子令他们失去所有;他们当时更可说是失去对生活的盼望,会想‘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和“未来之村”结缘十年、去过4次尼泊尔的义工朱惠琳感触道:“原本我经历到这里慢慢发展,但一个地震就‘还原基本步’,什么也没有。”
钱可欣表示,尼泊尔灾民虽然一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但是,“很快,当他们见到重建曙光便回复自信。他们认为住在简陋的临时房屋没所谓,只要不漏水便可;再次地震也不紧要,只希望下次不要再令他们失去所有。”曙光非因重建迅速,而是村民看到志愿团体到来,跟他们商讨整个重建计划,让他们清楚未来的重建道路。这曙光正是带领他们走出灾难阴霾的引路灯。
本身为全职工程师的IDEA成员潘咏芝说,最令她难忘的是灾民的喜悦,她兴奋地说:“(今年1月13日)夜晚8点,运送着10吨建材的货车攀山涉水、走过崎岖山路到达时,村民不论老小,从四方八面涌至,齐心合力卸下货物。明知建材不是建他们的屋,但依然开心地搬,经过两小时辛劳后,还聚在一小屋门前庆祝一番。”
义工:救灾者不应只抱帮人心态
地震后,当地人不改乐天、好客的精神,总是将最好的房屋、食物给予义工们。香港义工经过一年的灾后重建也有一番体会:“救灾者不应只抱去帮人的心态,当地人面对灾难的能力,是身在香港、经常抱怨的我们无法想像和面对的。”在整晚的倾谈中,不难发觉,她们已在尼泊尔人身上学到“乐天知命”。
不过,因尼泊尔政府迟迟仍未发放承诺的资助,再加上,重建费用一年间大幅上升三成,迄今只有原定130间的其中5间经已施工,原定两层的房屋目前只完成地下一层,好让部分村民先行入住。
回顾过去一年,时间过得飞快,她们之间一直紧密联系,筹备整个重建计划,同时亦分批前往灾区监察重建进度。在与村民商讨后,现时落实采用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汶川地震后使用的防震屋,因其成本低,而且,符合村民减低财产损失的期望。第二阶段的20间房屋,预计在5月中前建成。
2016年4月25日,即震后一周年的时刻,他们将制作组织全新网站,记录过往一年在尼泊尔做过的事,目的是希望唤起港人对尼泊尔的关注。此时此刻,他们除了希望重建顺利,还祝愿尼泊尔旅游业回复正轨,令灾民重过正常生活。
救灾者视角 尼国人通力合作渡难关
尼泊尔去年7.8级大地震造成全国8,000多人死亡,因国力所限,救灾工作亟需外力援助,持有本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的注册药剂师何绍銮(Sally),原在国际医疗组织“无国界医生”药剂师名单登记的她,机缘巧合下,加入了Save the Children(救助儿童会),参与紧急救援小队工作,去年5月2日起,到尼泊尔救灾6星期。
经历7级地震 犹如陆地坐船
虽然Sally没有经历过尼泊尔4.25本震,但她忆述:“首两个星期都要工作7天,首两晚每晚都被震醒,根本不能入睡。”Sally在旅途中更经历了一次7.2级余震,当时,她正在享用午膳,只见飞鸟盖天,当地人仓皇走到户外空地。Sally在访问中表示:“当时完全唔识惊,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又形容情景犹如“在陆地上坐船”。
Sally整个旅程均留在加德满都镇守大本营,将不同的药物送往Save the Children分布于尼泊尔全国各地的服务站。这位自小在英国长大的香港人坦言,出发前希望能到偏远地区帮忙,但由于当地人手不足,最终她被安排在加德满都协助组织和发放医疗物资的物流工作。
Sally首个难题是,要找到一个合适地方放置药物。由于地震后首都的房屋大多倒塌,要找到一个没有阳光直接照射,干爽及洁净的地方并不容易。最后,Sally跟当地的同伴找到一个要走楼梯才能到达的位置罢放药物,地点虽不方便将药物迅速送到病人手中,但总算满足了基本的工作要求。
处理了药物储藏地点问题后,她的团队就要跟当地的医护人员沟通,幸好他们大多都善解人意,再加上团队迅速将当地医疗系统与他们的标准结合,再配以简单训练,成功将当地医疗水准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处理药物的方法。
尼泊尔人坚毅精神令人赞叹
尼泊尔人的坚毅精神,令Sally大为赞叹,她称他们有一种“fighting mentality, 好resilient(抗逆力强)”,亦是这种精神令受到重创的加德满都由他们刚到埗的一片废墟,一个月后就能正常运作,商店餐厅陆续重开,大量本地人还可到佛寺朝拜。
另外,部分原本是登山导游的工作人员,在危难中仍然不忘向Sally介绍国内的旅游胜地,还教她这个异邦人一些简单的尼泊尔语,在危难中更见爱国情怀。
6周来所经历的人和事实都令Sally刻骨难忘,她强调去年的工作只是尼泊尔复原过程的一部分,她希望人们多参与随后的漫长重建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