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逝世400年】全女班挑战演莎剧 21世纪突破传统框框

撰文: 陈冠东 毛咏琪 陈康怡
出版:更新:

莎士比亚笔下女性用来等待爱情、殉情或衬托战争。女演员对莎翁总是又爱又恨,爱他的文学,又抱怨角色只属陪衬。任大文豪想像力再惊人,他大概也未曾预料,400年后,女性地位出现大逆转。《哈姆雷特》、《李尔王》这些经典剧中的男性角色,在当代剧坛该如何改造,才切合今时今日的两性关系,同时传承这不朽名著的精髓?

全女班莎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剧照

数百年以来,艺术作品经常矮化女性,文学、画作、剧目,普遍都以男性主导故事,女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并由男性观点去定调。莎士比亚巨著亦不例外。他38套剧作几乎没一部是由女性角色作中心。例如,女性角色较吃重中,主要有喜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的罗瑟琳(Rosalind)及《埃及妖后》中的埃及法老克丽奥佩脱拉(Cleopatra)。前者, 罗瑟琳在全剧共有685句对白,算是芸芸莎剧中最多对白的女角色。不过,罗瑟琳在剧中,大部分时间都伪装成男子,最后“皆大欢喜”的是,她嫁给心爱的奥兰多(Orlando)。《埃及妖后》的结尾,克丽奥佩脱拉因爱郎安东尼死去而服毒殉情。从中可见,爱情是莎剧女角的命脉。具有野心的女性,如马克白夫人(《马克白》)、《李尔王》中两位背叛父王的公主,在莎翁笔下,都是逃不过惨淡收场。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女性角色, 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一样受着剧作家当时置身的社会约束和限制。


莎士比亚生于女王伊利沙伯一世盛世,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巅峰时期。当时,掌握最高权力的君主是女性,社会内大小事务,仍然由男性主导。除了贵族女性可以享有在家中接受教育,平民女子则无上学机会。女子的终身事业是嫁人、持家。女性的合法结婚年龄是12岁,女性还须带着钱、货物等“嫁妆”出嫁。当时的基督教领袖诺克斯(John Knox),甚至说:“完美的女人,是创造出来服侍及服从男人的。”

《罗密欧与茱丽叶》是最受欢迎莎翁剧目之一。(Getty Images)

莎翁时代 男子涂白脸演女角

“事业之初,莎士比亚不懂得女性。”美国人帕克(Tina Packer)说。她本身是演员,对莎剧有专门研究。她形容, 莎翁执笔之初对女性认识不深,直至他执笔三年后写下《罗密欧与茱丽叶》、《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才开始对女性的描写有显著不同。帕克估计,莎士比亚可能是长大了,或者是坠入了爱河,令他对女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至少大家看着茱丽叶,都会感受到她的勇气不下于罗密欧。莎剧中的女角开始变得更有血有肉,呈现思想与智慧。仔细研读莎剧,可以看得出莎翁本身对女性看法的变迁。

不过,剧本归剧本。剧本上演,仍然受制于社会现场。在莎翁时期,就算是女性角色,都是由涂上白脸红唇的年轻男子来演绎。女性踏上台板演出写给女性的角色,已经是莎翁死后的事。1660年代开始、即莎翁逝世约40多年后,女性才首次粉墨登场演莎剧, 自己担演女性角色;甚至也会反串扮演一些莎剧中的男角:如罗密欧、哈姆雷特、李尔王及《威尼斯商人》的吝啬商人夏洛克。

英国女导演菲莉达莱(路透社)

全女班演《凯撒大帝》 刺客君王不再是男儿身

400年后,莎翁剧作女性角色的演绎变化极大,全球剧团大胆地将莎剧以现代方式呈现,甚至是颠覆传统,作出挑战, 例如用全女班演出一部莎剧内的全部角色。英国女导演菲莉达莱(Phyllida Lloyd)是本国的舞台剧大师,她也执导电影,包括《妈妈咪呀!》及《铁娘子——戴卓尔夫人》。电影之外, 她也醉心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剧本。2012年,她选出莎剧最雄纠纠的剧本《凯撒大帝》, 挑战传统,用全女班演出。

众所周知, 《凯撒大帝》是讲述罗马元老怕凯撒大帝独掌大权,策动一场刺杀行动,最终由后者亲信报仇杀死的悲剧。本剧聚焦在男性对权力的欲望、背叛与忠诚。剧中有对白的女性角色只有两个, 然而剧本中“男人”一词出现了54遍,是为莎剧之最。相反, “女人”一词却只出现了4遍。菲莉达莱选这套剧, 正因它的性别元素简单,两性刻划偏少,权斗、猜忌才是重点。把全女班演员一律变成男子汉,令剧本更加鲜明突显,挑战更大。

Women may fall when there’s no strength in men. (男人既然这样没恒心,就不要怪女人朝三暮四。)
《罗密欧与茱丽叶》

此外, 菲莉达莱把这出名剧发生的场景改编, 变成一个现代监狱中。现今女性享有自由、舒适的生活,大部分不再受暴力对待,要把古代血腥、独裁的情景与现今连接,监狱是最好不过, 因为这个场景是与《凯撒大帝》人物置身的场地一样,同样隐藏着暴力、阶级、权力。

《奥赛罗》剧照

莎剧女性转型 贴近现今社会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16至17世纪,女性从未成为莎翁剧作的主角,君王、将领、杀人者也极少是女性。菲莉达莱以全女班领演《凯撒大帝》,让女演员跳出饰演“某君情人”的框框,让她们来担当大帝、刺客、臣子和兵卒,演绎各种男角。这样的莎剧安排更贴近男女越来越平等的现今社会,也让这经典巨作不致停滞于昔日的价值框架中。

菲莉达莱版《凯撒大帝》于2012年尾至2013年初,首先在伦敦Donmar Warehouse上演,赢得响亮口碑后, 再移师美国纽约的St Ann's Warehouse演出。

在《凯撒大帝》剧中饰演刺客布鲁塔斯(Brutus)的英国女演员沃尔特(Harriet Walter), 于2012年曾在英国《泰晤士报》撰文,形容女演员在莎剧中总被排挤在主角行列之外,她们受到的掣肘, 就好比女乐手不准演奏贝多芬一样。这个说法, 打动了不少人心。

女性剧团Smoothfaced《泰特斯》宣传照

能够演出嗜血的布鲁塔斯,对沃尔特来说很刺激。在她眼中,自己饰演什么角色, 并不拘泥于性别;她写道:“我主要在捕捉一个人的灵魂、智慧和心理,而不会根据他的性别来演绎。”

除了菲莉达莱的班底,其他全女班演出莎剧在英国及彼岸的北美也日渐流行起来。在英国, 专门演出莎剧的女性剧团Smoothfaced Gentlemen在2012年成立,该团至今演绎过的包括《罗密欧与茱丽叶》、《泰特斯》及《奥赛罗》。这剧团不靠黏假胡子装扮成男人;她们追求的是演活角色神髓,束起马尾就演。戏剧意义在于反映时代真实,让女性演员跳出伊利沙伯时期的剧本框架,是令莎剧能面对时代挑战、历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