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要狠 前苏联加盟国誓要摆脱俄语 哈萨克改名重新出发
/分手要狠 讲分手不需要等/1991年苏联解体后,15个后苏联独立国孑然一身,在近30年来的分手路上努力活出歌词中的“狠”,决心“去俄化”斩断与俄罗斯的情丝,有国家甚至不惜改名重新出发。
哈萨克斯坦:连国名都要换
哈萨克人一直以阿拉伯文字书写哈萨克文,直到1920年苏联把拉丁文引入该地区。1940年代,苏联以俄语使用的西里尔字母(Cyrillic)取代当地的拉丁文字。
当苏联解体后,哈萨克在1991年宣布独立。根据宪法规定,哈萨克语和俄语同属官方语言,但自独立后哈萨克在正规文件中采用哈萨克语的情况愈来愈多。不过当地人仍然较常用俄语。
为了决心脱离俄罗斯文化,哈萨克近来大力改革语言,甚至连国名都一并更换。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2017年宣布,会在2025年之前将西里尔字母改回拉丁文字母。
而因为要更改字母系统,哈萨克的国名都要一并更换,由西里尔字母系统命名的Kazakhstan,改成以拉丁字母系统的Qazaqstan,当中将西里尔字母独有的“K”改成“Q”。
外交部表示,改名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因全球有七成国家使用拉丁字母,此举能更方便哈萨克与别国沟通。不过有分析认为,弃用西里尔字母象征哈萨克强调国家独立性,有心“去俄化”。
拉脱维亚:捍卫国家语言
俄语并不是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但该国的俄裔人口却占高达三成。由于懂得拉脱维亚语是成为该国公民的条件之一,而大部分俄裔人口都不懂拉脱维亚语,令他们没有公民权,不能投票、甚至没有护照。
所以对于当地俄裔人来说,最希望是成功争取俄语成为拉脱维亚官方语之一。然而对拉脱维亚人而言,俄语是外来殖民者的语言。因为当年苏联占领拉脱维亚后,强迁俄罗斯人到拉脱维亚,又强迫拉脱维亚学习俄语。因为这段历史的阴影,不少拉脱维亚人都对俄语反感。
在这个背景下,俄语地位问题一直是该国敏感话题。2012年2月,拉脱维亚举行了“是否设俄语为拉脱维亚第二官方语言”的全民公投,结果反对承认俄语的民众占74.8%,支持率仅占两成。而公投投票率超过七成,比历届大选还要高。这个结果反映拉脱维亚人捍卫本土文化,守护自己语言的决心。
爱沙尼亚:与俄的一场网战
与其他前苏联加盟国一样,俄罗斯人占爱沙尼亚国总人口一席位,达25%。不过爱沙尼亚与俄罗斯一直因为边界问题心存芥蒂。
2007年4月,爱沙尼亚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坚决拆除位于塔林市中心的苏军纪念碑“青铜战士”,激起国内俄裔人强烈不满,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最终演变成流血冲突,被称为“青铜之夜”(Bronze Night)。
“青铜之夜”翌日,爱沙尼亚遭到大规模网络袭击,总统府、国会、各政府部门和政党的网站相继瘫痪。此外,新闻机构、多个电讯商和银行的网站亦不能幸免。民众无法从自动柜员机提款,当然亦不能使用网上理财。
是次网络袭击持续了足足三星期,不少专家认为攻击规模和周密程度,并非普通黑客组织能够做到,相信是有国家在幕后发力。外界都将矛头直指俄罗斯,认为是俄罗斯回应“青铜之夜”的反击。
自此之后,爱沙尼亚着手加强其网络防御能力,包括成立网络防御联盟,集合公众和专家的力量,以应对未来的网络威胁,还透过北约推动国际层面的网络安全合作。时至今日,爱沙尼亚政府仍强调俄罗斯是威胁,不论在军事还是数码层面都加以防备。
摩尔多瓦:逐大使、禁电视
1991年在苏联独立出来的摩尔多瓦,有15%人口的母语是俄文。近年摩尔多互与俄罗斯的关系走下坡,更处于断交边缘。
2016年11月,来自社会党的多东(Igor Dodon)于总统大选第2轮投票中击败亲欧盟对手桑杜(Maia Sandu),成为新任总统,立场亲俄。另一边厢摩尔多瓦首相菲利普(Pavel Filip)率领的政府却锐意推动摩尔多瓦加入欧盟。
2017年摩尔多瓦驱逐境内5名俄罗斯大使,其后俄罗斯以牙还牙,驱逐境内2名爱沙尼亚大使与5名摩尔多瓦大使。
另一边厢,摩尔多瓦议会2017年通过法案,在国内禁止广播俄罗斯新闻及分析节目电视频道。政府表示,俄罗斯国营电视经常美化总统普京,又散播欧盟正濒临解体等错误资讯,直斥俄罗斯电视向摩尔多瓦国民“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