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访】东耶路撒冷双语学校 向以色列洗脑教育下战书

撰文: 甄梓铃
出版:更新:
“耶路撒冷不属于任何人,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想像之中……耶路撒冷是一座不断变迁的城市,它曾经繁盛,也曾经衰颓,它经历无数次的重建与摧毁。但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财产,任何人想像的耶路撒冷就是耶路撒冷该有的样子;每个人都有权将自己的‘耶路撒冷’加诸在耶路撒冷上,而且他们也经常这么做,用火与剑。”
英国历史学家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

要占据整个耶路撒冷,“唔使用剑嘅”。这些年来以色列政府利用软性方法,争取在耶路撒冷的话语权,抑制巴勒斯坦人的思想,教育是其中一种手段,但仍有办学者、学生默默地抗衡分化。

每班都有两位负责老师,分别以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问。(路透社)

“我认识一位芭蕾舞导师,某次我告诉她,我在学习阿拉伯语,她竟然说每次在车上听到阿拉伯人谈话,感到莫名害怕。我连忙说‘不’,他们只是在讨论今晚吃什么。”16岁的以色列女生Inbar Shaked-Vardi这样说。Inbar在东耶路撒冷的双语学校Hand in Hand School就读,身为犹太人的她,能操一口纯正的阿拉伯语。她的学校里,一半是犹太人,一半是巴勒斯坦人,每班都有两位负责老师,分别以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教学,正是代表两个民族的象征。

就像Inbar所说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因言语不通产生误解的情况,在耶路撒冷很常见。Hand in Hand School负责人Gaby Goldman接受《香港01》访问称:“两族人一起生活在耶路撒冷那么多年,却分别住在不同社区,不相往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无缘无故的恨,误以为对方是坏人。”正因如此,他们构想出双语学校的理念,让以巴学生在同一校园上学,从小学习如何和睦相处。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49年以色列政府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是该国最早制定的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颁布《国家教育法》表明教育宗旨,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之余,另一方面促进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之间的融合,消除文化差异。由此可见,以色列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巴勒斯坦人的位置。

以色列人口组成复杂,宗教信仰殊异,形成以希伯来语及阿拉伯语授课两大教育系统。在犹太教育系统部分,再细分公立学校、公立宗教与极端正统犹太教学校,侧重犹太学科。至于阿拉伯语学校,其教育对象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德鲁兹人等,主要教授阿拉伯和德鲁兹的历史和宗教文化,私立学校则由各宗教团体赞助。

以色列人口组成复杂,宗教信仰殊异,形成以希伯来语及阿拉伯语授课两大教育系统。(路透社)

“河蟹”教科书 逼巴人孩子读修定课程

在以人、巴人各视为首都的耶路撒冷,教育议题更为敏感,当地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学生一般都是分开上学,有各自的学校。希伯来大学研究员兼讲师Samira Alayan曾撰文写道,从1967年开始,以色列一直试图控制东耶路撒冷的巴人教育,例如要求公立学校采用审定版的教科书,Alayan说:“当教科书到货后,以色列当局会仔细检查,并删除反对以色列意识形态的字句和段落。”以色列认为这是对抗巴勒斯坦人煽动暴力的工具,透过修改教材进行思想渗透,防止新一代对巴勒斯坦产生认同感,但结果导致教科书文句紊乱,有时候全页空白,甚至扭曲了历史。

为抑制巴人思想,以色列政府更打压部分阿拉伯语私校,使出“杀校”招数,强迫巴人学生转读公立学校,接受传统以色列课程。在东耶路撒冷,近年不少教育工作者用各自的方式挑战这种教育观念,Gaby是其中一人。她管理的Hand in Hand School在国际的知名度也许远远不如英美名校,但在以色列却常常见报。学校采用“一条龙”办学模式,以巴孩子满三岁便可报读幼稚园课程,之后升读小学及中学,直至18岁高中毕业离校。Gaby形容学校是一层保护罩,以巴学生在校内互相认识,建立友谊,跟现实的世界好不一样。

当学生长大,渐渐会明白以巴冲突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了温室的保护,他们要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希望他们能用这里所学的东西感染其他人。
Hand in Hand School创办人Gaby

有近700名学生的耶路撒冷校舍邻近塔皮奥特(Talpiot)—耶路撒冷东南部的犹太社区。学校面积不大,教学楼前方有个沙池,还有滑梯及摇摇椅。校舍楼高三四层,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课室设备简单:小小一块白板、壁布板、书架、桌椅等。

校舍楼高三四层,课室设备简单,小小一块白板、壁布板、书架、桌椅等。图为学生在操场玩捉迷藏。(路透社)

谈起教学课程,Gaby说:“除了要上语言课,还会教学生历史、数学、艺术及文学等传统科目,但我们跟一般学校所教的内容有些分别,例如历史课,不只修读以色列的历史,也要研究巴勒斯坦的历史和宗教文化,凡事不能单方面看,要全面认清历史真相。”

以巴问题并非单纯的宗教争议,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当中,特别是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巴人尤其受尽压迫。除了土地被占领、住区基础设施老化外,他们在教育政策及资源分配上,同样面对种种不公平待遇。以色列政府控制了学校的资金和管理,为愿意接受以色列课程的学校提供更多资助,同时打压阿拉伯语私校。以色列民权协会(ACRI)2015年报告显示,只有41%巴勒斯坦学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其他41%则就读“承认但非官方”学校(如津贴学校),另有17%进入私校。私校缺乏营运资金及专业的教室,令不少人中途辍学。

以巴学生在双语学校Hand in Hand School一起上课,学习如何和睦相处。(路透社)

“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改革”

在Gaby看来,为弥合两个民族之间的裂痕而办学,毋庸置疑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改革。课堂上的讨论,老师不是告诉学生到底谁是谁非,而是鼓励他们多聆听其他人的想法。当讨论到有关政治话题时,以巴学生各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是老师,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背景,他们会反驳对方的意见,学校给予他们一个机会互相交流,“当学生长大,渐渐会明白以巴冲突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了温室的保护,他们要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希望他们能用这里所学的东西感染其他人。”

在Gaby伟大抱负的背后,是一重又一重的难关。2014年耶路撒冷校舍遭纵火,学生的书本被烧毁,课室乱作一团,纵火者还在课室墙身留下威胁性字句“不能与癌症共存”,警方怀疑是极右犹太团体Lehava所为。Gaby说火警发生后,校长和一众老师都很担心家长或因安全问题,不愿再让孩子来读书,学校会因而关闭,但结果却出乎意料。Gaby忆述称:“火警现场还未清理好,翌日竟有九成学生照常上学,还有数千名以色列人在学校门外集会谴责袭击,他们许多是附近居民,也有家长主动提出帮忙,课室很快便重新装修好。”学校大门外挂满“我们继续一起,没有仇恨或恐惧”、“我们不会被制止”等标语,犹如狠狠地掴了极端份子一巴。

“许多人认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不能和平共处,这里每天都可以见证,是可能的。”在东耶办学是第一步,Gaby和其他教育人士希望未来在以色列开办更多分校,从这一代开始,透过教育的力量让这片冲突之地变得美好。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请留意刊载于1月2日出版第9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