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铁路像记忆一样长 轻轨揭示耶路撒冷社会不公

撰文: 甄梓铃
出版:更新:

早上8时许,东耶路撒冷一处轻轨车站挤满乘客,上班族步履匆匆,争相逼上开往西耶路撒冷的列车。车厢内气氛平静,骤眼看和我们身处的城市无别。伫立车厢一角,细看下乘客服饰各异,戴着传统小帽的犹太人和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虽在同一车厢,却不曾靠近。轻轨铁路连接耶城东西,带来交通便利,但联系不了人心,因为对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条轻轨铁路正是以色列强占东耶路撒冷的疤痕。
《香港01》访问了以色列反屯垦区的非政府组织Ir Amim的负责人,了解耶路撒冷的交通如何揭示社会不公。

配备重型武器的警员,不时在车上检查乘客的身份证,提防袭击发生。(VCG)

耶路撒冷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和平之都”,惟这个名字从没有为她带来和平。现实中的耶路撒冷是一座动荡、历尽苦难的城市。基于她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自承认的首都,也是三大宗教的圣城,数千年来战火不断,曾18次沦为废墟,然后一次次奇迹重建。以色列人和巴人共同在这片冲突之地落地生根,面对不明朗的局势,形同活在暴力恐惧之中。

53岁的以色列人David Felber这天早上如常在东耶路撒冷比兹卡泽夫(Pisgat Ze'ev)车站乘车上班,错过一班列车的他心里焦急起来。David自称是第三代以色列犹太人,祖父母在以色列建国(1948年)前已经在此生活,他目前所住的比兹卡泽夫是犹太殖民区,在1967年以前是不存在的。楼高三四层的建筑矗立在区内,配置了学校、商场和轻轨车站,设备完善,宛如小市镇。

1967年是耶路撒冷遽变的一年,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并在这块从巴勒斯坦人手中夺来的土地上建立犹太人居住区。联合国当年通过242号决议案,要求以色列撤出六日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以换取与区内阿拉伯国家和平相处,但以色列未有遵从。到197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首度表态支持依据1967年六日战争前疆界为基础的“两国方案”,希望以东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的首都。然而,以色列不但拒绝这个方案,更在1980年立法宣称整个耶路撒冷是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一直不获国际社会承认。目前以色列定居点(泛指以色列在六日战争夺取土地上建立的犹太人社区)主要位于约旦河西岸地区,其他包括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加萨走廊以及东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的殖民区住有20万名犹太人,其中约5万人聚居比兹卡泽夫。

耶路撒冷轻轨地图

(香港01制图)

由法国和以色列合作打造的耶路撒冷轻轨铁路在2011年8月开通,目前只有一条行车路线连接东北和西南的社区。轻轨系统全长13.9公里,设有23个站,每天接载近15万人次往来两端。每逢安息日周五的下午,轻轨停止营运,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恢复行驶。

和许多人一样,David把轻轨当作每日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他从比兹卡泽夫站上车,列车一路向西行驶,沿途经过两个巴勒斯坦社区—贝特哈妮娜(Beit Hanina)和修阿法特(Shuafat),这两区的车站被巴勒斯坦青年丢石块和燃烧弹破坏,售票机也遭移走,所以不时见到以色列警员在附近巡逻。David指向车窗说:“乘客早已对石块掷毁玻璃窗的情况见怪不怪。”

轻轨在2011年8月开通,目前只有一条行车路线,连接耶路撒冷东北和西南社区。(VCG)

交通揭示东西耶城的社会不公

名义上耶路撒冷轻铁是服务所有人,但巴人对它的排斥显而易见。以色列反屯垦区的非政府组织Ir Amim的国际关系和倡导部门负责人Betty Herschman对《香港01》表示,巴人普遍认为兴建轻轨是将以色列一切殖民活动合法化,令他们感到不满,又质疑轻轨之所以经过巴勒斯坦社区,是为了方便以色列人抵达东耶的犹太定居点,而非为巴人而设。

巴勒斯坦人不愿搭轻轨,搭巴士也不见得平等。皆因西耶与东耶的巴士网络完善程度差别极大,哈佛大学耶路撒冷问题专家Oren Shlomo便指,以色列以私营化方式为东耶提供基建及公共服务是目前趋势。巴士服务正是其一,以色列政府外判予私营公司为东耶社区的巴人提供巴士服务,但基本上却只有三个简陋的巴士亭,Google Map既没显示坐标,路线也不清晰;西耶的巴士总站却见商店林立,保安充足。

轻轨虽然带来了交通便利,但联系不了以巴两族人的心。(VCG)
轻轨电车经常成为极端份子的攻击目标。(VCG)
旧城区有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进入教堂,右转踏上楼梯,便奔向当年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各各他山(Golgotha)。(VCG)

历史这么远那么近

列车继续向西南方向行驶,途中绕过绿线(Green Line)的范围—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耶路撒冷被分为东西两边,这条无形的界线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社区分割得泾渭分明,东归约旦、西属以色列,作为停战协议划定的分界线。在约旦统治的19年中,东耶路撒冷地区只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所在的斯科普斯山(Mount Scopus)仍落在以色列人手中,其余都是由巴人占领的。

列车不久抵达大马士革门站,大量乘客奔涌下车,车厢顿时空旷起来。热闹的阿拉伯市集紧邻城门,其历史要追溯到公元二世纪的哈德良时期,罗马人修建一座城门,城门前站立着罗马胜利柱。现存的城门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于1542年兴建,设有两座塔,从前的人经这儿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因此得名。大马士革门是通往旧城区的主要入口,旧城区狭窄的小巷和历史建筑犹如一座迷宫,交织出四大区域:基督徒区、穆斯林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铺着石板的道路和石墙环绕旧城区,宗教氛围浓厚,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皆坐落于此。

在小小的旧城区,有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进入教堂,右转踏上楼梯,便奔向当年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各各他山(Golgotha)。根据《新约圣经》记载,各各他山是耶稣被埋葬和复活之地,现在成了基督徒的朝圣目的地之一,走访这处空墓穴,透过祈祷寻求心灵慰藉和救赎。基督徒区其实有两区,亚美尼亚人也是基督徒,区内有圣雅各主教座堂和修道院,保存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文明。

穆斯林区在四区中面积最大,内有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蕯清真寺(Al-Aqsa Mosque)两处圣地,坐落在穆斯林称为“崇高圣所”(Haram al-Sharif)的高地上。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夜行”至阿克蕯清真寺,并率领历代先知的灵魂礼拜,距阿克蕯清真寺几步之遥的圆顶清真寺内供奉着一块大石头,相传是穆罕默德升天之地。圆顶清真寺附近的哭墙(又称西墙)是圣殿仅存的遗迹,常见犹太人在此祷告,是以色列的精神象征。去年5月,特朗普访问以色列期间亲临哭墙静思,是首位到访该犹太圣地的在任美国总统,掀起争议。

耶路撒冷是一座动荡、历尽苦难的城市,基于她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自承认的首都,也是三大宗教的圣城,数千年来战火不断。(VCG)

给两国方案浇下一盆冷水

长久以来,美国一直担当以巴问题的调解者,但自从上月6日特朗普正式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命令国务院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由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强调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有权选择首都所在地后,激化了以巴矛盾,加沙和西岸一带示威冲突不断。根据美国1995年通过的《耶路撒冷大使馆法案》,美国须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但由于法案在外交上非常敏感,历任总统每半年签署豁免令,故法案从未实施。与此同时,以色列自1989年开始把耶路撒冷一块地租给华府,作为新大使馆用地,租约为期99年,每年租金1美元,这块空地迄今仍未开发。

迁馆决定给中东局势带来什么影响?Betty认为,特朗普的言论等于放弃美国数十年来坚持的以巴“两国方案”,“我们担忧的是,巴勒斯坦不肯重回谈判桌,接下来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民间示威,必定招致更大镇压,以巴和平恐怕遥遥无期。”在接受记者访问当天,新闻报道美国副总统彭斯出访中东遭巴勒斯坦冷待的消息,Betty对此不感意外,反而担心美国踩中红线,其他穆斯林国家可能有所动作。

去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以色列期间亲临哭墙静思,如今他更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掀起极大争议。(VCG)

特朗普改变美国多年来对于耶路撒冷的政策,受国际谴责,却获以色列赞扬。以色列交通部长卡兹(Israel Katz)上周宣布,将把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之间的新高铁路线,其中一个靠近旧城区哭墙的车站,以特朗普之名来命名。卡茨表示:“哭墙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而我决定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名字命名这里的火车站,是为了认可他勇敢而具有历史性的决定,将耶路撒冷承认是以色列首都。”这种“报答”方式势必再引发巴人怒火。高铁跟轻轨一样,表面上联系社区的交通公具,内里都包含了政治。

电车驶离大马士革门站,进入西耶路撒冷,经过市政厅、雅法中心(Jaffa Center)及中央车站等商圈,最终停靠在赫茨尔山站(Mount Herzl),以色列国家公墓和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都建于赫茨尔山上,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那段历史,世人不会忘记。而轻轨铁路伴随着一段段历史,每个车站都能唤起记忆。住在耶路撒冷的以巴居民,虽然同属一个城市,但基于宗教、种族和政见不同,敌意未消,让人想起犹太经书中一句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请留意刊载于1月2日出版第9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敬请读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