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暗批16+1 中东欧与中国眉来眼去 是背叛还是为生存?
中国与中东欧16国举行第7届“16+1”论坛,主办国匈牙利将之形容为“东方之路”,波兰政府更描述为“巨大机遇”。不过在欧盟外交官眼中,这场论坛是中国透过投资收入较低的中东欧,渗入欧盟内部的阴谋。到底这种讲法是无中生有还是确有其事?
自2012年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召开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机制在中东欧地区的活力日渐突显。中国企业对16国累计投资从2010年的近3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90多亿美元,双方贸易从439亿美元增加到587亿美元,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增长超过300%,发展可谓十分迅速。
今年是第六届“16+1”论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赴会。他在致辞时提到,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亦实现互利共赢,为中东欧国家提供更多市场及合作机遇。
相信有远见、有抱负的各国企业,一定会充分利用“16+1”合作等平台,抢搭中国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中东欧国家向右望 欧盟有心无力
面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越走越近,欧盟表现得十分担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Bernd Lange)表示,中国加大对中东欧国家投资的背后,可能是间接换取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力,他希望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必须检视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有甚么目的。
德国更是对中国的东扩展现不满。今年9月,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呼吁北京尊重“一个欧洲”的概念:“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制定一个统一的对华策略,那么中国将成功分化欧洲。”
除了口头警告以外,欧盟可以做的实在有限。“16+1”合作机制中的16个欧洲国家中,有11个欧盟成员国,亦包括5个等候多年仍未可以加入欧盟的巴尔干半岛国家。
加入框架的欧盟成员国之中,经济发展长期较其他欧盟成员国缓慢,经济支援亦是长期不足。不少欧盟重要机构的选址集中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中东欧地区成员国并没有被发展成为欧盟的政治或经济枢纽等角色,难以品尝到欧盟经济发展的“头啖汤”。
欧盟政策长期侧重西欧 东欧小国感气馁
东欧一众国家,向来不受欧盟主流的西欧大哥们重视,甚至可谓投闲置散,视之为负累。较早前因为英国脱欧,欧盟放风指可为欧洲城市带来新机遇,会考虑将总部设在伦敦的欧洲药品管理局和欧洲银行业管理局设于其他城市,为一众东欧国家带来憧憬。
可惜最后结果仍然是由阿姆斯特丹和巴黎成为终极赢家,像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这些最迟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至今都未有任何欧盟机构总部落户。面对欧盟机构这些新总部新选址在地理上依旧侧重在西欧,未能体现欧洲一体化,实难免令东欧和南欧成员国感到失望,阻碍新成员国的投入,如斯洛伐克便在药品管理局的投票上投下弃权票以示不满。
与此同时,欧盟面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难民危机等发展掣肘,贸易保护主义擡头,不利欧盟的融合发展。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日益壮大,疑欧情绪逐渐上升。
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早已建立
反观中东欧国家曾与中国一样,同属社会主义阵容国家,有较长的历史交情,亦为中东欧国家加入“16+1”机制提供动力。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an)10月表示,世界的经济重心已经从大西洋转移至太平洋:“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这是事实。”由此可知,欧盟与其要怪责中东欧成员与中国走得太近,倒不如检讨欧盟过去有没有对所有成员国作出公平而妥善的安排,例如以往一向被提及的“欧盟双轨制”是否有发展空间,这才令中东欧16国不致要依赖中国这位远方的老朋友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