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李家事】“欧思礼路38号”成烫手山芋 保育公私两难全
都市保育问题从来都极具争议,李光耀故居引发的李家内斗,其实恩怨背后也可解读作一个保育问题。新加坡政府今次面对的问题相当尴尬,一方面故居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故居存废其实也要尊重业权拥有者的意愿,可是偏偏拥有者却是狮城第一家族,导致新加坡政府处理问题时绑手绑脚,亦突显事件的复杂程度。
李玮玲与李显扬在声明中表示,哥哥李显龙和大嫂何晶违背了父亲遗愿,并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才保留欧思礼路38号李光耀故居。这并非此屋首次成为新闻焦点,李光耀逝世后数周,李显扬及姊姊李玮玲已要求清拆父亲故居,至今仍未成事,而李玮玲目前仍是这个大宅的住客。
欧思礼路38号目前并不是新加坡国家古迹。根据新加坡《保存古迹法令》(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Act),除非物业被列为国家古迹,否则政府无责任亦无权维护,业权人可按自己意愿处置物业。新加坡另一种保护文物的制度是设保护区,即划定特定范围作规定用途。这些保护区大多都是新加坡早期发展时有特色的区域,保存了当时的风貌。欧思礼路38号并不包括在内,即使划入保护区,大宅仍可在规限内清拆及发展,只有划为国家古迹才能确实保护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部分,甚至整栋平房。
那么欧思礼路38号是否有资格列为国家古迹?它的历史意义当然远不止于开国总理的故居。这座平房的地下室是新加坡执政人民行动党的创党地点,初创时候不少会议都在该地下室进行,留下不少开国功臣的足印。李光耀的妻子柯玉芝早期亦曾到地下室参与过相关会议,她曾在访问中表示,那些从英国回来的中产朋友,在这个地下室讨论了组党的细节,包括其党纲、政纲、及政党的组织事宜。再者,李光耀生前一直在屋内生活及工作,此地见证着新加坡由1940年代起的变迁,更遑论再之前此地作为当地其中一个英国及犹太人的香料种植场,见证了新加坡百多年来的经济变化。
原本一般家庭纠纷不应牵涉到国家层面,但欧思礼路38号去留牵涉的人与家族,甚至建筑都非比寻常。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曾提出折衷方案,提议只保留具历史意义的地下室,清拆上面的平房,这样就可满足李光耀的遗愿之余,又可保留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址。此外,腾空出来的地皮价值连城,欧思礼路38号位处市中心,邻近著名购物区乌节路(Orchard Road),虽然不能发展成高楼大厦,仍可兴建低密度住宅,有房地产经纪估计,该土地兴建的物业价值可达2,400万新加坡元(约1.3亿港元)。
这场围绕李光耀故居去留的家族内斗,从经济、历史、文化及政治角度来看都有一定公共性,政府牵涉其实无可厚非,公私之间两难全的最大原因还是李光耀三名子女的立场南辕北辙。
显而易见,这场围绕李光耀故居去留的家族内斗,从经济、历史、文化及政治角度来看都有一定公共性,政府牵涉其实无可厚非,公私之间两难全的最大原因还是李光耀三名子女的立场南辕北辙,虽然三人曾共同发表声明,呼吁政府与国民尊重李光耀拆屋遗愿,但从李显扬公开的一封电邮来看,李显龙其实有意将物业列为国家古迹,弟妹因此指控兄长为了个人政治野心而阻挠拆屋。平情而论,保留大宅作为宣扬李光耀功绩的场所,确实有助李显龙维持“正统”,但从国家层面考虑,这座房子承载了李光耀为新加坡设计的精英政治理念,人民行动党作为这套理念的执行者,也需要这样一个“爱国基地”以维系执政合法性,身为“家长”的李显龙也要为“公”设想。
对于国父故居保留与否的争拗,有新加坡网民认为,目前70多个国家古迹中,有部分对新加坡的意义比欧思礼路38号还要少,例如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因此李光耀故居应列入国家古迹保留,只保留地下室的提议不合理。新加坡市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列出国家古迹的四大准则,包括艺术(其设计、风格、建造形式和楼龄等)、历史、社会及技术价值(兴建时采用的建筑技术的罕有程度和质素)。在反对清拆者眼中,欧思礼路38号的历史价值或许已足够让它成为国家古迹。支持清拆者则认为,楼房应按李光耀本人的遗愿清拆,而李光耀的立国精神及其历史价值亦不局限于一座平房或地下室,李光耀留给新加坡最重要的遗产是社会和谐、唯才主义等无形价值观,它们并不需要实体文物来体现。
一个国家选择保护任何文物,往往都会牵涉到取舍,而背后通常都与塑造国家的故事有关。新加坡向来着重建设多元社会,主张各族和谐共处,因此在国家古迹列表中,可看到不同犹太会堂、清真寺、华人寺庙、教堂等宗教设施,包含了岛上几乎所有主要宗教信仰。新加坡政府亦着力保护早期华人、印裔人及马来人的聚居地,明显就是要把新加坡塑造成一个各族共处的环境。各种英治时代留下来的主要建筑物,亦代表着新加坡一路走来的历史及产业发展。若要保留欧思礼路38号,又代表着什么故事呢?它可以用来解读新加坡独立的历史,但主角只是人民行动党,并非新加坡独立故事的全部。
李光耀生前曾表示,这间屋没有地基,湿气重,墙上有裂缝,维修费又贵,不值得保留。他又不喜欢游客在这老旧的屋内来来去去。不过,即使李光耀多么不情愿保留自己的居所,新加坡人对他的想念及子女间的嫌隙,却让它成为社会讨论的中心,甚至可能让李光耀的意愿不能实践。假如这场风波持续升级,动摇的不只是欧思礼路38号,还有李光耀为新加坡创造的统治根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