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采访手记|大型运动会之初体验 原来体记都是极限运动

撰文: 赵子晋
出版:更新:

“你过去对面帮我拎枝镜同埋电脑呀!”
在张家朗的男子花剑决赛时,同事如此请求,她所指的“对面”,明明只是场馆另一端的看台,但偏偏要馆内绕至场外,脚程来回至少3、4分钟。
战毕第一节,我随即飞奔往看台,当时的我拖着仅睡1小时、晚上8点多也只吃了一餐的身体,然后带着一支200-400mm的镜头及一部电脑冲回摄影点。
现场采访大型运动会,原来是这样的一回事。
01体育记者赵子晋 杭州直击

杭州亚运。(赵子晋摄)

当收到被征召至“杭州(采访)小队”时,又惊又喜。

喜,是难得有机会参与大型运动会;惊,是首次现场采访运动会的担忧,究竟体能上、工作上能否应付每天密集采访的两星期?当接受了“要去亚运”的事实后,心中已做了“爆厂”的觉悟。

出发亚运的日子愈来愈近,工作又排山倒海而来,对亚运终于有实感的一刻,是出发前的一晚,我发现旅行喼不够大,幸好履行了儿子的好处,家父家母相助购入新喼,而我就前往红馆做羽毛球,行程就是如此赶急。

毕竟首次采访运动会,又是第一次去杭州,处处都有新鲜感,默默地将脑海中预想的运动会模样补完,最大感受的是,原来要花如此多人力,基本上由落机一刻至今(亚运最后一日),除了在房间休息、上洗手间等私人时间,其余时间大都有工作人员或义工照料,每一天礼貌地跟你说:“早上好!晚上好!”中秋节当日又有灯笼,就算只是20多天的时间,也希望营造一个“五星级的家”。

中秋节当日更特意送上灯笼。(赵子晋摄)

出发亚运前,曾泛起“都系采访写稿啫”的念头,都是日常做的事,只是在两星期内不断重复又重复,应该应付到,应该吧,但才发现“原来唔系咁容易㗎叶师傅”。除了工作、日常生活外,还是对体能、肚皮的一大挑战。

我们“杭州小队”足足早了一星期来到杭州,探探路、熟习地形、熟习巴士班次,每一天也在学习,加上开幕前几天已有赛事,即使赛程未算紧密,也已开始习惯早出晚归的新日常,似乎每天也在准备迎接亚运的“地狱赛程”——剑击、游泳、武术等奖牌大项同时上演,当时真正体验到亚运是什么一回事。

+3

每天早上5、6点起身,食个早餐就要赶往场馆,午餐不是必然,看看运气,通常“运气差”就代表港队运动员有好表现,完成比赛、再颁奖,完成一切已是晚上8、9点,当时才是体记们的真正比赛,默默地与电脑搏斗,尝试以最快速度完成稿件,身体终于回复“知觉”,通常都是晚上11、12点,坐在媒体中心餐厅的一刻,然后回到传媒村梳洗后,已经是大概凌晨1、2点,然后隔天又回复这个循环,维持了两星期。

位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剑击馆,是我今趟亚运之旅中,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场馆,由未正式开始已感受到无比的压力,尤其是第一日,因为是全城瞩目的张家朗及江旻憓登场,张家朗不负众望,拿下港队剑击史上首面亚运金牌。

张家朗在杭州亚运男子花剑夺金,创下港队历史。(林霭怡摄)

当张家朗站在决赛的Podium上与陈海威交手,同事叫我:“你过去对面帮我拎枝镜同埋电脑呀!”剑击馆的走线十分有趣,记者们要上看台,先要绕出场外内返回场馆,同事所指的对面,正是脚程来回至少3至4分钟的看台。看张家朗的赛事,有时他顺起上来,大可以一节内解决对手,所以确实要争分夺秒。速速飞奔去对面看台,拿着镜头与电脑回到摄影位,张家朗的比赛仍未打完,好彩。

这个剑击馆绕圈赛不只一次,另一次是同事漏了带后备电池,再要行一次相同的路线,同样是十万火急。拖着仅睡1小时、晚上8点多也只吃了一餐的身体狂奔,当然是疲累,但却有种好热血的感觉,好似好耐无试过如此投入做一件事。

对面正是3楼的看台。(赵子晋摄)

与体记行家不时开玩笑说:“其实体记应该当作极限运动。”瞓得少、工时长、挨肚饿、赶时间,总之就是好攰、好辛苦、好大压力,但见证运动员们登顶一刻、或者分享他们艰辛下的泪水,记录这一切,将画面化成文字,老实说好有满足感,好好玩。

在访问运动员时,“今届会唔会系最后一届”是其中一条热门问题,答案大多都是“唔知但当系最后一届”。换转是我,我的答案都是一样,要去到一次运动会,有太多外在事情控制不了,但我希望有机会再去(尤其是看完名古运亚运的简介后lol)。

亚运亦有记者的襟章,仿佛“记者”也是竞技项目之一。(赵子晋摄)
同场加映:人人赞好的MMC名物。(赵子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