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直击︱采访金牌也不及见证港足入四强 恒常支持更胜热潮
香港足球代表队历史性打入亚运四强,作为专责采访港足的记者,跟球员同喜同悲,见证他们一路走来、终赢得值得受到的尊重,成为今届亚运最难忘的回忆。
01体育记者袁志浩 杭州直击
本地体育记者的职责,很多时会以“足球”和“杂项”区分,“足球”自成一大项,后者则包括所有非足球类运动,而部份体记在云云项目中,也会有“专项”,比较熟悉该项目、专门负责采访比赛,甚至跟相关运动员关系密切。
东京奥运,张家朗拿下香港史上第二面金牌;何诗蓓则改写香港游泳历史、夺得两银。眼见以剑击与游泳为专项的同事被运动员比赛时的表现牵动情绪、陪伴对方由寂寂无名到家喻户晓,老实说,身为“足球”记者的我也会羡慕,幻想自己到底何时才有如此机会。
要知道香港足球代表队对上一次在大型运动会取得奖牌,已要数到2009年的东亚运金牌,当年有幸亲身入场见证,但随着东亚运取消,港足最高成就只是打入东亚足球锦标赛决赛周,或是去年相隔56年再闯亚洲杯决赛周,奖牌、颁奖台,始终是遥不可及。
今届亚运,新一代港足球员却告诉我们,原来这并非不可能。虽然最终与奖牌擦身而过,但港队在亚运能打铜牌战这回事,若赛前跟别人说十万次,也不会有人相信;即使是港队打入四强后翌日醒来,仍教人难以置信。
赢回值得的尊重
比起采访其他运动员夺金的兴奋,港足让人更震撼,因为我知道,他们经历了许多。部份球员上月初才刚经历了近年来最大的低谷——在23岁以下亚洲杯外围赛负乌兹别克0:10。
在香港,说起本地足球,外界总想起连串负面消息,多于球员创下各种成绩,甚至即使有球员取得成就,亦会因昔日丑闻或当下的低潮而被否定努力。纵使成绩不比其他项目来得耀眼,球员却承受着更严格的要求跟批评,可想而之,他们当时受到多少的攻击、责骂。
但他们依然相信自己。
像是外流中甲的安永佳,虽然在内地联赛频频入波,在港队却身陷入球荒,被贬得一文不值;对巴勒斯坦的奠胜球,却让不少网民笑言要撰写“道歉信”。这位往日表现平静的前锋,赛后也罕有发声回应,说自己值得受尊重。
多场勇救险救、被封最大功臣的守门员谢家荣,与及对伊朗入波的潘沛轩,其实早前都曾卷入醉酒风波,一度被禁代表香港一年。
曾经被戏喻为“醉街门将”,最后用表现、用实力说明自己知错能改,毫无疑问当上我们心目中今届的“最佳门将”,他在铜牌战后声泪俱下的一番话,更是打动了无数在电视机前的球迷。
“没能拿到铜牌回香港,好可惜,要说对不起,我们去报答大家的支持,可惜还是差半步。”
要说对不起的,肯定不会是球员,也许是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球迷,或是谢家荣也提及、有能力改善本地足球环境的持份者。
今次在杭州的每一场港足比赛,都有至少数千名球迷入场,他们仿如一张“白纸”,不懂香港球员名字、不清楚港队踢法,但仍然能全场无间断为港队打气,只是把球大脚踢上前场,他们就会起哄。
他们只关注港队场上表现,谢家荣等球员因而“圈粉”,获得高人气,完场后球迷都热情地争相索取签名,让球迷真真正正地取回他们值得的“尊重”。
热潮总会散去 需要的是恒常支持
其实球员渴望得到的很简单——比起所谓的热潮,更需要的是无条件支持。
虽然港队掀起一股其他项目也未能带起的热潮,戏院、商场、马场办电视直播,聚集球迷一起为港足加油,但其实同类事情过去发生不止一次,东亚运、港中大战等,热潮总有褪去的一天。更直接的,是到现场打气、跟他们见面,一个简单的击掌、已经传递到足够的力量。
在香港,热爱本地文化者虽众,睇波人口亦不少,把两者“加”起来,热爱看本地足球的人却有限。他们一边骂球证执法不公、一边看英超;宁愿买昂贵机票到英国“朝圣”,甚至花两百元睇戏,也不愿看一场港足比赛,嫌弃香港球员实力差。
既然大家可以无条件支持一间距离香港逾万公里的球会,为何也不撑这班土生土长的自己人?况且他们今次也证明,港队是有能力跟日本、韩国跟乌兹别克一战。
希望今次亚运旅程后,借着传媒记录下来的每段回忆,球员能记下如此难忘的时刻,重新出发,好好走余下的足球路。入行七年,算是见证新一代的球员长大,能够亲身采访这数场比赛,说不上无憾,但相信会一直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