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被标签・二|不甘被抽走个性 抛开身世疾跑中拥抱自由
“It’s okay”,提到各种少数族裔被忽视或排他的处境时,Kamran屡次说道。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种族、肤色使他们过往一直被视而不见。1分54.69秒,是香港男子800米纪录;创造它的,是在香港出生的18岁巴基斯坦裔跑手Khan Mohammad Kamran,而在跑道上紧随该纪录的,是港队队友印度裔跑手Aryan Sidhu。
因着跑步、披上蓝色的港队战袍,深肤色的他们终于被看见、被相互理解和连结。
记者:叶诗敏 摄影:曾梓洋
暴雨警告后的星期三下午,Kamran与Aryan如常到青衣运动场练跑,前一天与Kamran确认访问时间,他说可能会下雨。“你们会照练吧?”事缘是再前一天,我看到了他在Instagram上载了滂沱大雨的运动场动态,想起他们说过一周三天的“魔鬼训练”是不分假日和天气。
以地利亚之名战斗
位于美孚的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百老汇),校内有分别来自20多个种族和信仰的学生,主要是印巴和中东,学校被形容像联合国。他们跟随校队的以色列籍教练Jacob练跑,刚毕了业的Kamran亦是;他们说训练是非常苛刻和辛苦,苦得有时第二天连路都走不了,不少队友都跟不到教练的训练菜单而放弃。
他们在香港田径锦标赛摘下奖牌时,也是穿着“地利亚”(DMS)的黄色队服,当摄影师与二人围着一堆跑步背心讨论,Aryan最先拿起那件“黄金战衣”,说是“We got famous(我们变得出名)”的原点。
我顿了顿,心想语言真是个好东西,英语沟通似乎比中文更简单直接,感觉“Famous”是别人称赞多于形容自己,那也许是属于18岁的直率和自信。
但也碍于语言隔了一层纱,总觉得母语不是英语的我们,交代背景的对话欠缺情感,直到我们说起了疾跑的自由和快乐。
不甘被抽走个性 身分认同迷雾中找到光
他们代表地利亚田径队出战大小本地赛,对连续两年赢得香港锦标赛赢得男子800米金牌、兼2019年以1分54.69秒排名第一的Kamran来说,最大的胜利是,“香港第一”是唯一能穿上港队服于该项目比赛的人,胸前“HONG KONG”8个字母的力量,引领Kamran和Aryan穿越身分认同的迷雾,找到光。
香港政府统计处认为“香港大致为单一种族社会”,理据是92%人口都是华人,但剩下的8%,也足足有58万人。“重庆大厦”、“南亚帮”、“印度咖喱”,是港人主观概括的少数族裔,总是予人打架、殴斗、盗窃的罪犯印象,Aryan与Kamran认为标签某个种族并不公平,这些无礼的指控与他们沾不上边,少数族裔不只得一个模样。
延伸阅读:
生而被标签・一|南亚青年不只一个模样 留下香港纪录的田径新星
跑步之外要读好书,我想获奖学金入大学,不然我的路会很难行。
他们不甘被抽走了个性,言行举止被单一丑化,藉跑步为人生重新赋予意义,Kamran更因跑步得到奖学金考入港大医科,DSE应届考生的Aryan希望修读有关体育学位后当跑步教练。不敢断言跑步将他们的人生180度转变,但父母至少不再对二人练跑唠叨。
分别出身于巴基斯坦与印度裔家庭的二人,即使每次比赛后都挂着奖牌回家,仍未能得到家人的赞许和认同,热血与汗水交织而得的奖牌和最佳纪录,只得到比数字还冰冷的一句“不要影响读书”。印度裔的Aryan自小深明需跟从社会期许的逻辑,练跑之外还要兼顾学业,“我想获得奖学金入大学,不然我的路会很难行”。
深肤色的接力反击:We Are The Champions
没关系,至少背景相似的二人并肩前进,想走出狭窄的世界就得花尽力气,看到了排除万难才能看到的风景,即使一身汗水与伤患,仍格外珍惜。
“记得2017年的4x800米接力赛,是我们第一年参加比赛,4人之中3人是巴基斯坦裔,1人是印度裔即Aryan。”Kamran忆起时仍难掩兴奋,酷酷的表情终于放松,“仅得我们是少数族裔,其他队伍是华仁、屈臣氏等强队,他们都想击败我们,最终我们赢了,也是地利亚第一次赢得接力”。
赛后教练兴奋得与4人抱住一团,边跳边唱《We Are The Champions》,有多高兴便唱得有多大声。二人虽然感到很尴尬,同时又很自豪。他们忆起往事说得兴起,更高声哼唱给我听,那是他们第一面奖牌,一面金牌,也是最难忘的一次胜利。
二人不会跑更长距离或马拉松,只集中练习800米、1500米,Aryan说最长只参加过5公里比赛,看他身形也似能在马拉松跑出成绩,他笑说:“No man. Too long, too boring.(不行呢,太长、太闷了)”18岁的他经常要在放学后由美孚赶往青衣练跑,通常一节2.5至3小时,一星期三天,其他日子在街道“Easy Run”,Kamran在今年毕业前也坚持了这个课表3年。
旁人看成的束缚,对他们而言却是自由。
双脚有节奏地在跑道交替踏地、开始熟悉自己的身体,感到心跳、汗水、微风刮在脸上的感觉;只有在跑步时,才感到真正的平等共存。同一距离的线道、同一个弯,不同的是每个人背后的付出。
当我首次排名第一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稳占这个位置,我不想被超越。
Aryan说跑步时“Feel like flying”(感觉像在飞翔),奔跑时最能够感到自由,如风;什么都不用顾虑,抛开身世向前冲,甚至得到赞叹的目光。
现排名香港男子800米第一的Kamran,因着荣耀所以坚持,“当我首次排名第一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稳占这个位置,我不想被超越”。1分54.69秒是Kamran的骄傲,他相信这个数字只会一直向前推进:“这推动我不断进步,这一刻我是香港800米的最佳跑手,比赛重启后,我需要的是一个香港纪录(1分52.17秒)。”
他说得比风还轻,似是不用花力气。他在乎的不是奖牌而是最佳时间:“香港的水平不算很高,比起奖牌我更在意时间,我想把标准提高,我目标是不断刷新个人时间和香港纪录。”
为香港而战 成为自己的光:
不被现实局限 冀中长跑成为主流
信念是自由的,“相信”一直是件很简单的事,从来都与事实无关,正因如此,才有奋斗下去的动力。未来,他冀望中长跑能成为主流或受关注的田径项目,即使现实告诉我们很难。
“未有人做到,才有机会证明大家都错了,我也想证明香港人也能成为优秀的中长距离跑手,即使我在香港土生土长、在香港接受训练,都能与欧洲、非洲跑手竞争。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是他对生于香港的自豪和回馈。
访问中常出现“Hong Konger”、“Hong Kong People”、“Chinese”等第三人称,说得他像是不属于香港般。香港人的身分建构,不应基于肤色。问他其实个人偏向香港还是巴基斯坦多一点,他坦然说:“我在这里出生和长大,我比较喜欢香港,只跟过父母到巴基斯坦探亲两次,15年前第一次,2017年才第二次。”不愿外游太久的原因却出人意表,“我不想错过训练”,他笑道。
想起在运动场的小插曲,就在准备拍访问“单头”时,Kamran问:“我们在这里拍吗?”我大惊,以为他突然不想上镜,原来他生怕人多想换到场边角落:“这里不少人认得我们,会有点尴尬。”后来,练习开始后我继续跟拍,Aryan表示担心训练战术等会曝光,我“讲价”说:“剪少少跑圈唔觉㗎。”,他笑笑,比划“Okay”手势继续跑。
9月重开的运动场跑道挤满人,透过观景器,却不难在人海中找到这两个深肤色的身影,绕着400米跑道一圈又一圈,“哒哒哒哒哒”,身边跑者陆续退场时仍踏着轻快的步伐,看不见吗?其实大家都“看见”,却不愿理解;以为少数族裔就与惨情画上等号,南亚人却不只得一种模样。
“It’s Okay.”只是我先入为主听成屈就,二人早就在香港活得自在自我。当一个人专心走好自己的路时,他无需羡慕谁,不会在意谁,更没空抱怨谁,自信得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