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泳池重开】研究指池水难播新冠肺炎 泳池播病毒却有先例
康文署辖下大部份公众游泳池将于5月21日重开部份设施,但不少市民都担心有机会在泳池感染新冠肺炎。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及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等协会均指出,泳池的消毒机制若正常运作,透过池水染疫的风险不高,但泳池使用者仍需注意其他“高危位”。
康文署重开公众游泳池只限部份设施,包括主池及副池,另外亦实施特别安排,例如只开放相隔的冲身间或淋浴花洒头、加强定时清洁和消毒冲身设施及储物柜、使用者进场前亦需量度体温。按康文署网站资料,所有公众泳池的池水“均于开放时间内不停地过滤和消毒,而本署亦经常密切监察池水的水质,以及定时抽取池水化验”。到底使用泳池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高不高?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指引,现代泳池常用的消毒媒介,包括氯或溴,只要方法及用量正确,都足够令病毒失去活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则指出,每升池水的氯化达到每分钟15微克,已足够令有包膜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失去活性。
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等协会上周发表的《SARS-CoV-2在泳池及海滩的传播报告》,则有更详细解说。该份由6名学者共同发表的报告指出,一般泳池及桑拿所用的消毒媒介,一般已足够令病毒去活性,建议每升池水的余氯浓度为1至3微克,就足够避免在池水中感染。
共用物品及设施风险仍高 曾有泳池爆发病毒感染
不过报告指出,尽管透过池水感染新冠病毒的机会甚低,惟在这些场所共用物品及设施,仍是传染途径,例如门柄等等,必需经常洗手。发表报告的其中一名学者Antonio Figueras本身亦是一名泳手,他指出,尽管池水本身经过消毒,但泳池使用者上水后,在陆上亦必需严守卫生措施,“泳池必需规管使用者、设施也必需保持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WHO的报告记载,过去全球曾发生多起与泳池有关的病毒传播事件,其中80年代的诺如病毒、94年的甲型肝炎爆发事件,相关泳池一是没有消毒设施、一是排氯装置失效;不过,92年的甲型肝炎及94年的肠病毒传播事件,均在消毒装置如常运作的泳池中发生。
至于海水方面,目前暂无关乎新冠病毒对海水抗性的相关资料,但海水的稀释效应、及当中存在的盐份,可能是令病毒量及其活性减少的原因;海滩上的沙方面,暂未有实验作相关研究,但当中的海盐、及阳光带来的紫外线,也有助减低病毒的活性。不过,新冠病毒在河水、湖水及未经消毒的水体中,存活率则大大增加。
欧洲主要足球联赛重开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