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越野跑手曾小强与政府周旋4年 反对郊游径石屎化见成效
3年前,香港越野跑手曾小强走上街头,拉起横额,与百多名市民游行,反对行山径石屎化,唤起市民及政府部门的关注。
回顾几年努力,这名“郊游径石屎化关注小组”的发起人认为,他们的行动取得成功,已不见郊野公园有新的石屎行山径,并与渔护署建立互信关系。不过,曾小强表示与民政事务处的商讨很具挑战性,因为涉及多个利益团体。
几年前,反对行山径石屎化的议题在行山界以至社会闹得热哄哄,但最近似乎冷却下来,原因并非市民三分钟热度,而是“郊游径石屎化关注小组”的工作收效,政府部门愿意接纳民意,寻求改变。
3年前发起游行反石屎化
香港郊野的行山径主要由两个政府部门修建,分别是渔护署及民政处,渔护署负责郊野公园内的山径,主要予行山人士使用,作康乐之用;民政处兴建的山径则以接驳村落为主,方便村民出入。在越野跑界享负盛名的曾小强,4年前毅然成立“郊游径石屎化关注小组”,在3年前的7月16日,更发起游行到沙田民政处递交请愿信,抗议民政处在沙田道风山山径铺石屎。
回顾4年工作,曾小强坦言最初接触渔护署时并不顺利:“开头会有阻力,我有我讲,他们有他们的解释,合作不到。”渐渐地,曾小强摸索到与政府部门开会的心得,他续说:“除了表达反对声音外,还要有实质的建议,要实际及具可行性,不要一开始就提出一些很长远又做不到的建议。”
曾小强当年用问卷向山友收集意见,“集齐资料后,我跟渔护署说‘想分享手上资料,了解你们的难处,我都想市民知道你们的困难’。行了这一步,他们觉得我真心想去解决问题,就开始商讨怎样去做”。渔护署的确有向他透露难处,曾小强续说:“以前渔护署的师傅擅长用石砌山路,你见到大屿山很多路是用大石砌成,但那些师傅退休后,青黄不接,技术及人手流失。”
与渔护署开会前做足功课
曾小强还搜集资料,了解外国的做法,向渔护署作建议。他说:“台湾山径专家徐老师(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徐铭谦)是我最初做资料搜集联络到的人,跟住再问渔护署会不会接触她。之后,渔护署请到徐老师来港,开工作坊,教工人及市民做山路。”
这几年,渔护署开设维修山径的工作坊,招募市民参与,使用石头及木头等天然物料修路。曾小强说:“(关注小组)成立了4年,我认为整件事是成功的。现在见到有公众参与的山路维修,有公众的讨论,渔护署又有宣传及教育,让大家有更多的认识。”
更多保育行山径相关报道:
【行山.香港山人】龙脊的无名功臣 老技工:维修山径是无尽循环
【行山远足】户外郊游山友注意!保护香港行山径 4大要点你要知
【行山.01山记】“麦径40”第三回登鸡公山 考察行山径冲蚀实况
曾小强续说:“我们不会讲‘零石屎化’,从来没有这个要求,但大家都明白有些东西破坏了的话,就不能恢复过来。渔护署的员工也喜欢大自然,想做好这件事,大家都有共识,默许不可以再石屎化。”经过几年的合作及沟通,他表示已经跟渔护署建立起互信,“跟渔护署有个好的开始,但永远不会有完美结局,只有想办法做得更好。”
民政处比渔护署更难应付
曾小强最近正与民政处打交道,他讲到两个政府部门的分别,“渔护署自己有班造山路的师傅,但民政处就要找承建商投标,他们不是造山路的人,未必有山路方面的知识。其次是资源上的分别,渔护署在清理塌树时会储备一些木材去造路,又会在山路附近找天然石,但民政处就没有这些资源,他们要出去采购,从什么地方买木材石头回来?这是一大问题。”
“渔护署一个部门管理所有郊野公园,民政处就涉及多方面的团体,包括区议会、民政处本身、村民、承建商,所以跟民政处倾很具挑战性。”曾小强叹道:“承建商的师傅没有学过,要请教谁?用什么石头及木材呢?他们真的不知道。我们未来会商讨,帮他们去找一些义工,或者再请徐老师过来,做一些范本给承建商看,让他们跟住做。”他觉得民政处有心聆听意见,但“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望建立庞大义工团协助维修
无论是渔护署,还是民政处,在修筑山径上都缺乏人手及技术,所以曾小强认为建立义工团是十分重要的。曾小强说:“靠渔护署员工没有可能做得完,他们需要大量义工。现在我们要去储一大班义工,如果有工程要人,随时可以叫到二三十人出来帮手。”
曾小强常常操山,也多次参与渔护署举办的维修山径工作坊,他表示大多山友都认可义工修路的工作,亦有部分人不明白,“例如用石砌路时,有人觉得石面很滑,你就要耐心告诉他修路的原因。不铺石,泥的话不滑吗?其实都很滑。”
他续说:“有些人第一日行山已经行困难的山路,之后就投诉难行。你去得行山,应该不会预计全部平路吧!总会有些意料不到的路,路会崎岖、会滑。你入去大自然,不是改变大自然去迁就你,你应该初头去行简单的路,有了经验后,再应付较难的山路。”尽管会面对不同的意见,但他认为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讨论是一件好事。
除了组织义工协助政府维修山径外,曾小强表示未来要向更多市民教育行山的态度,他举例:“见到山路上的排水坑塞了,好不好停下来,用十几二十秒去清理入面的树叶?”他补充,还要向行山人士灌输山径设施可续持性的重要,“是不是真的需要几步一个亭?有时一棵大树比凉亭更舒适。是不是一定要云石凳?夏天热、冬天冻,你会不会坐下去?”
香港的行山径只会愈来愈长,而修筑行山径是一项永无终结的工作,就算将全部山径修了一遍,旧的山径又会开始烂,要开启新的循环。曾小强希望将保育行山径的讯息带到学校,“因为他们是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