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逆转人生】4年前残奥金牌得主 今成李慧诗最大劲敌
作为一个室内场地女单车手,摩顿(Stephanie Morton)的奖牌数量或许及不上香港女车神李慧诗(Sarah)或澳大利亚前辈美雅丝(Anna Meares),但其个人经历肯定不比后两者丝毫逊色。由15岁时的羽毛球澳大利亚青年军,至2012年伦敦残奥会成为金牌车手,到今届奥运被香港单车总教练沈金康及Sarah评为争金的最大劲敌,摩顿的人生便如单车来快,走得远,千份之一秒,已是不同的结局。
冠军的童年为羽毛球好手
15岁前,摩顿便如“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全因当时她出生在羽毛球世家,其父亲是国家队助教、母亲是领队,其哥哥及姐姐皆为国家队成员。在这种浓厚的气息成长下,摩顿却在场地单车和羽毛球双线发展,其家人希望“女成父业”,以挑战本地青年冠军赛事为目标。直到15岁时,摩顿才决定其前途“我一直在两项运动中保持训练,直到在澳大利亚全国场地单车赛夺冠,我便觉得自己比较喜欢单车,于是决定放弃羽毛球。”
或许你会觉得摩顿为“glory hunter”,选单单全因为成绩而决定未来,但她却不为意:“我觉得单车选择了我。”全身投入单车训练,摩顿的职业排名即时投升不少,才发觉过去羽毛球训练便似为当单车手所铺路:“羽毛球不时要做爆发力的训练,如变速等,这令我更容易转型为单车手。”本身她的家人都不太希望摩顿转行,但当她们看到女儿在功率车上的惊人数据,很快便接受摩顿成为职业车手的事实。
赢残奥见尽人生百态
半途出家未算特别,2012年时摩顿收到澳大利亚残奥队的邀请,以健全的串联车手身份(able-bodied tandem pilot)伙拍视障车手菲历丝庄臣(Felicity Johnson)出战伦奥1公里场地赛。当时21岁的摩顿只是边缘国手,因此她很快便接受了国家任务,并顺利在比赛中夺金而回。以健全车手身份,摩顿带着压力参赛,却抱着感恩的心回来,“08年北京残奥庄臣是银牌选手,假如今次空手而回,我便会受到千夫所指。”她补充道:“最大得着是人生体验,当你看到她们在如何艰辛的环境下成长,还可以在运动场上达到这种境界,你便觉得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
心态决定命运,开窍后的摩顿愈战愈勇,先在2014年的英联邦运动会女子争先赛夺金牌,今年6月在墨尔本UCI场地一级赛的争先赛,仅仅在决赛“输个马鼻”不敌Sarah得银牌,更被Sarah视为今届奥运其中一个最大敌人。25岁的摩顿对里奥十分乐观:“假如真的夺得金牌,感觉会很不真实,但为什么因此而停步?”
摩顿的人生,从来不如两个辘的场地赛来得平坦,曲折离奇的过去,谁敢说她在里奥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