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刘学铭(1)】港足新生代 90后现实的足球梦
葵芳林士德球场。刘学铭从前会跟家人,包括妈妈,在这里“跟队”踢波。一个运动气氛浓厚的家庭,孕育出这个身形高大的防中。如今,学铭一边在城大读书,一边在梦想骏其,甚至香港队追着足球梦。
我的生活就是足球,没有足球,我可能只是个废青。
20岁的刘学铭,是千禧年港足冰河时代后期首批青训产品,今季为求出场机会而转投升班马梦想骏其,终如愿站稳正选,更曾在一场联赛杯赛事中接过队长臂章上阵。他身形高大,可胜任防中或中坚;健谈的性格,阳光味十足,加上勇悍而积极的比赛风格,深受不同教练喜爱,连港队教练金判坤也多次称赞他拥有成为本地一线球员的潜质。学铭可说是球圈的一颗新星,但跟香港不少年轻人一样,得为未来顾虑,故他还要兼顾学业。
家庭:足球的启蒙地
这倒不是因为父母要他以学业为重,相反,刘家是个运动家庭。
刘父是纸品工人,母亲任职文员,比学铭年长两年的哥哥刘家铭则效力另一港超球会元朗。一门双杰的刘家跟每个香港的小康之家并无分别,不过父母其实在工作以外分别是业余篮球和壁球爱好者,热爱体育的家庭文化,培育出两兄弟的运动潜能。
“我不记得自己什么年纪开始踢足球了,但我之所以踢球,全因为小时候想跟哥哥一起玩。一家人平日喜爱聚在电视前一起看英超和NBA,纵使爸爸喜欢篮球,但因为哥哥的关系,足球才是我们的家庭活动,妈妈甚至会跟我们到楼下踢波。”学铭说。
“等等,妈妈跟你们踢波,是指带你们两个孩子到公园玩玩的意思吗﹖”
“不,她真的与我们一起到葵芳林士德球场‘跟队’,与街坊踢街场。”
身体强壮 突围武器
学铭学业成绩并不突出,父母却没刻意催谷,反而让两兄弟自由发挥。学铭在小学时已被足球队邀请当前锋,身体上的优势令他在区内的比赛所向投靡,球场上的成就,令他萌生职业球员梦。
由中小学校队、葵青和深水埗青年军、到3年前展开职业生涯,强壮身形总是学铭受教练欢迎的最大“卖点”,特别是港足冰河时代重成绩多于基本功培养的不良青训风气中,这类高头大马的球员非常吃香,没想到,却成为学铭今天转型的绊脚石。“以前的教练方法有点落后,小时候比赛,我被训令只要在后防破坏对手攻势,有球到来便大脚解围,跟崇尚从后场展开组织的现代足球战术大相迳庭。所以老实说,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转守为攻的节奏和准绳度都不足。”
青年军的表现未算极之标青,但2011年的经历,改变他往后的足球发展,“当年阿士东维拉来港参加英超亚洲杯,同时举行青年球员试训的交流活动,当时李志坚教练(现香港飞马主教练)着我参加,我竟获维拉青训总监钟斯相中到当地试训,获选的还有现效力杰志的李毅凯”。
到维拉巴塞试训 改变眼界
刘学铭与李毅凯一同获编到维拉U16梯队,展开一周试训。单单进入训练基地第一步的画面,已经震惊了两个小将,青翠的草地像地毯般厚,能在这样的草地上训练与比赛,在香港绝对是奢望,但更令他们诧异的是,紧接有管理员走来告诉他们,原来这片草地昨天刚比过赛,正在休养,是基地内最差的一块。
维拉是英格兰其中一间以青训闻名的球会,随了各种户外户内的球场、健身房和泳池等,保障训练风雨不改,维拉亦为青年军提供文法课堂、升学辅助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球员膳食也有营养监控,球员在这里的工作只有一项──全心投入练习。这里的经历给予刘学铭一个难以置信的体验,例如早上上完课,走出课室已能即时练习,不用像香港没固定场地般“走鬼式”训练,单是节省的交通时间,每天已可多操两、三小时。刘学铭亦曾经为维拉上阵对富咸U16,感觉不少青年军的体格已经比他今时今日更强壮,这就是青训专业与否所做成的差别,香港跟外国的足球文化根本无法比较。
次年刘学铭再次突围,取得唯一一个代表香港的球员名额,出席Nike于巴塞隆拿举办的全球选秀大赛,并在巴塞训练基地拉马西亚受训。两次经历终于令他体会到什么是国际级球会的“青训”,对“职业球员”的定义更有全新认识。
香港球员必须未雨绸缪
亲身见识过欧洲先进的青训系统,反而刺激到学铭思考香港的现实环境与职业足球梦之间的平衡,“维拉的青年球员如果未能擢升到职业足球,球会便安排升学辅助,让球员进入不同的学院或职业训练学校继续升学,前途有保障”,他却清楚香港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为保障未来,必须有两手准备,故从前学业成绩不佳的他反而因为足球而分配更多时间读书,现时在城大修读应用社会学二年级。
虽然辛苦,但学铭从没后悔选择这条路,“因为我实在很喜欢足球”,他又说:“为了足球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但其实平日在足球和读书之外,我不是跟女友约会,就是在家打机,而且都是在玩FIFA(电视游戏)。所以,其实我的生活就是足球,没有足球,我可能只是个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