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马】你不可不知的渣马关键词:#伤
#伤
渣打马拉松后脚痛,屡见不鲜,好奇哪些伤患是马拉松大赛后最常见?“足底筋膜炎、胫前肿痛、髂胫束综合症和膝关节伤患。”注册物理治疗师李伟俊(Arthur)提醒大家,这些伤患多是劳损而非即日伤,而且多在渣马后1至2周“发作”;不想被伤患缠上,赛后主动“自”疗,方为上策。
膝关节:斜路加剧ITB与股骨摩擦
位于大腿外侧的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十分坚韧,难单靠拉筋伸展。ITB过紧,容易出现髂胫束摩擦综合症(ITB friction syndrome)和髌股关节(patello-femoral joint)问题。
成因:渣马赛道斜路多,跑友落斜时,ITB不断与膝盖股骨外侧摩擦,若髌骨(俗称“菠萝盖”)早因ITB过紧被扯向外,伤情更甚。“即使大腿肌肉如何强壮,一落斜,ITB与股骨外侧摩擦比跑平路相对明显。”Arthur补充,跑友落斜时大都加速或加大步幅,膝关节受力更大,膝盖软骨和前端软组织受撞击,也是发炎原因之一。
足底筋膜炎:著错鞋欠保护
足底筋膜有助支撑足弓桥位,一旦筋膜过分拉扯或受力太大,可易致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初期征状是足底轻微刺痛,若跑步或睡醒落床时感到痛楚,便应求诊。
成因:跑鞋是致病原因之一。不少跑友足底的细肌肉不够强壮,却为了追求速度而穿上最轻最薄的顶级赛鞋;或者不了解自己脚形,穿了轻薄赛鞋却忽略支撑和保护,导致足底筋膜炎。
胫前肿痛:小腿欠肌力
胫前肿痛常见于小腿前方的两侧,长跑以内侧为多,大都是骨膜或肌膜肿痛。若长久欠缺适当治疗,有压力性骨折的危机。
成因:比赛跑石屎路,但不少跑友喜于运动场或跑步机练习,结果小腿于比赛当日不适应坚硬路面,胫骨受力突然增加而出现问题。另外,著错鞋也是原因之一,盲目追求轻巧的顶级赛鞋,欠缺缓震和支撑,若跑友小腿肌力薄弱,小腿承受太多压力,受伤收场。
游泳助关节减压
Arthur说,比起2、3年前,现今跑友大都热血又“醒目”,学懂“病向浅中医”之余,也搜集不少长跑伤患资料;不过若果过分热中长跑,比赛一个接一个,欠缺休息,很可能积劳成疾。他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名中年女士求诊,经检查后证实是足底筋膜炎。她曾经在短时间加重训练量,不懂休息恢复,结果受伤。”
那么每个比赛应相隔多久?Arthur认为最少一个月:“比赛后3至4天‘积极恢复’(active recovery),之后两个半星期重拾训练,最后一周减训练量(tapering)。至于当中训练,应向专业教练请教。”所谓积极恢复,Arthur建议交叉训练(cross training),像游泳、瑜伽,“比赛翌日不妨游泳,即使不谙泳术,也可到水深及肩的泳池步行。水有浮力,变相令人减重,关节受压减少,有助纾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