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你体︱运动公社】波格与麦根莱 共享胜者孤独的敌人和知己
早前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开考,当中作文卷的试题相当有趣——以“谈知己”或“谈敌人”为题写作。看到题目,许多读者都会想起许多传奇人物的关系,例如费达拿与拿度、摩连奴与哥迪奥拿、“魔术手”庄逊与拉利布特、林丹与李宗伟等。雄霸七、八十年代的波格(Björn Borg)、麦根莱(John McEnroe),两者由相敌变为相知的故事,最是引人入胜。
撰文︰高俊贤@运动公社
恰巧两星期前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的《Borg vs McEnroe》,正是描述两者关系变化的过程——又或者应该说,是描述运动员克服躁动内心的历程。电影以两者在1980年温布顿网球锦标赛男单决赛的对决为主要线索,但刻划二人交锋的内容不算多,反倒是着眼于描述二人的成长历程和背景,尤其是波格。波格、麦根莱各走极端,两者的对比本身已极具传奇色彩,使这场对决更为可观:
一)性格与形象︰波格外号“冰人”,外形俊俏、举止优雅,而且冷静沉着,深受球迷欢迎。麦根莱言行火爆粗鄙,与记者互成水火之余,回到球场也经常向球证抗议,喜怒皆形于色,并不讨好观众;
二)打法︰波格是防御型底线型球员,精于上旋;麦根莱是发球上网型球员,截击千变万化。两者一守一攻、一稳一快,于网球对决来说是极具张力的戏码;
三)新旧交替︰波格只比麦根莱年长三岁(波格生于1956年,麦根莱生于1959年),但前者早已拿下4项Channel Slam(温布顿加上法网)的男单锦标。麦根莱作为后起之秀,能否把波格从顶峰打倒,成为外界焦点。
1980年的波格,无疑是居高临下。但是从巅峰滑落,承受的痛楚必然比其他后进更为惨重。面对一落千丈之险,波格内心倍加煎熬,他长年努力压抑住的郁结,正要在温布顿爆发。另一边厢,只曾赢出美国公开赛的麦根莱,一直在波格的阴影下成长,加上他难以抵受外界讽刺和批评,公众形象极其恶劣,他的不安只会因为媒体、球迷的挑战而日甚一日。
要克服躁动不安的内心,最好的方法还是专注——波格的“冰人”形象,是他长年努力压抑内心感情的结果。少年时代的波格,曾经屡屡因为比赛而掷拍、与教练顶撞,可算是日后麦根莱的缩影。于是,波格的教练Lennart Bergelin教导波格像个压力锅一样,要把自己的焦躁压下去。即便在后来,麦根莱亦是把自己的脾气收敛起来,才能成就与波格的经典对决。只不过,我们身为外行人,把专注二字说得倒是轻巧,他俩面对的压力排山倒海,除了来自竞技本身,还有各式各样的传媒和商业赞助。以上一切,皆不为外人所道,成王败寇,波格、麦根莱冷暖自知。
正因为能一同享受胜利者的孤独,波格和麦根莱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知己。最佳的敌人,往往是最佳的知己,尤其是在克服内心种种压力大山的时候。无怪乎曼联领队摩连奴极力向球员推荐这部电影,也许里面的片段,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