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突破技术瓶颈 北京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11日,随着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海上发射升空,并将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第6家成功入轨的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诞生。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共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创下中国商业航天发展8年来的新纪录。
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在航天技术方面,目前中国和SpaceX之间的差距约10年,但未来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很有可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星网(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未来有上万颗卫星的发射需求,商业航天在2023年年底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又吸引了一拨投资人的关注。
载人航天旅游、实时遥感图像、可遍及全球的卫星电话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商业航天有著广阔的未来和想象空间。
突破技术瓶颈:可重复回收的火箭
2023年11月及12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先后完成二次发射回收飞行试验。不足一个月,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覆用火箭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取得成功。
液体、可回收,正是已经被SpaceX验证并可有效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技术路径,也是许多国内商业火箭公司竞逐的重要目标。
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最近一年在这方面成果不断。其中,2023年4月,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成为国内民营液氧煤油入轨第一箭。2023年7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成为世界上使用更为环保的液氧甲烷燃料并成功入轨的第一箭,是世界范围内液氧甲烷火箭的“首飞”,而且在12月又成功复飞一次。
星际荣耀液体火箭总设计师季海波透露,计划在2025年底发射能够成功入轨并可回收的火箭双曲线三号。他指出,可重复回收的火箭是所有商业火箭公司必须掌握的技术和产品,只有拥有此产品才能降低成本,“只有攻破这一难关、达到这一目标,再往后,我们和SpaceX的差距才会逐步减少”。
目前,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均公开表示将在2025年发射可回收液体火箭。此外,天兵科技计划在2024年发射对标SpaceX猎鹰九号的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星河动力、中科宇航也已有明确的液体型号火箭规划。
航天企业突围,用技术缩小差距
1月20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现场,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界别政协委员、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大对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力度的提案》。
刘百奇表示,和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X相比,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亟须迈入下一阶段,即在发射成本、运载能力、发动机性能、垂直回收技术等方向持续投入研发,以期实现技术赶超。各企业仍然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国际市场更具有竞争力。持续大额研发投入也使得该阶段的商业航天企业,基本处于暂未盈利状态。
北京汇聚中国主要航天机构和完整产业链,是商业航天发展最活跃地区之一。早在2021年1月,北京发布《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南箭北星”产业布局。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北京市商业航天赛道共发生106宗投资事件,领跑全国。
截至目前,北京亦庄已聚集50余家航天企业,覆盖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
北京市经信局航天处有关人员介绍,北京市商业火箭企业目前在可重复回收利用火箭领域深度布局,预计2024-2025年可取得关键突破。在《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及该局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政策基础上,当局计划进一步完善有关支持政策,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支持,此项工作已经在推进中。
蓝箭航天方面表示,航天业发展目前最大的趋势是突破运载火箭的成本和流量瓶颈,发展一级可重复使用火箭甚至全重复使用火箭,逐渐走向航班化发射运营,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通过火箭可重复使用和航班化运营极大提升发射频次。打开进入太空的流量入口后,将引导下游的需求爆发和大量商业应用闭环,开启太空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