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欧洲25国216城 中欧班列如何助力亚欧大陆商贸文化共繁荣?
中欧班列,2011年从中国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中欧经贸文化交流新征程。如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近期,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和地区(下称“沿线国家和地区”),继续解密这支“钢铁驼队”助力亚欧大陆商贸互通有无、文化共荣共生的故事。
丝路变通途。中国的电子产品、衣服鞋帽、茶叶特产被运往欧洲多地;波兰的牛奶、德国的汽车、西班牙的火腿也走进了更多中国家庭。经过亚欧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努力,中欧班列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奏强音。中欧班列驰骋不息,也有力推动中欧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当前,中国正携手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繁荣班列、共享班列和人文班列,奏响合作共赢交响曲,构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的文明之路。
互通有无:中国品牌在亚欧市场热销
中亚,哈萨克斯坦。在有“苹果之城”美誉的阿拉木图街上,奇瑞、江淮、比亚迪、哈弗等中国品牌汽车来回穿梭,成为这座雪山脚下城市的独特风景。这些汽车中,有不少是坐著中欧班列来到阿拉木图。
东欧,白俄罗斯。在位于首都明斯克市的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附近,中国人刘贵宾开了一家中国食品商店。海天酱油、白象方便面、网红辣条…“中国特产”在当地颇受欢迎。刘贵宾在白俄罗斯生活15年,已经开了3家店,还有一个300平方米的超市正在装修。
西欧,德国。在“义新欧”中欧班列集散中心,西邮物流公司欧洲段铁路运输及清关业务的负责人王欣,正在为一批光伏产品清关做准备。“德国使用的光伏板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王欣介绍,在屋顶安装一套中国生产的光伏系统,是德国家庭这两年兴起的潮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是德国光伏储能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德国进口的光伏储能产品中87%来自中国。
从零食到汽车再到光伏板,中欧班列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互通有无的重要“渠道”,而“中国制造”所到之处,也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心中留下了“时尚” “质量好”“值得信赖”的印象,进一步打响了中国品牌的名气。
“我们近期正在筹划开一条从广东到波兰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全时刻表列车能将运输时间缩短至12天左右,让广东制造更快更及时送至沿线国家和地区。”中铁集装箱欧洲子公司总经理张文介绍。
面对中欧班列送来的满满当当“购物车”,德国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陶逸泊不由得感慨:“杜伊斯堡所在的鲁尔区,中国商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消费领域。 ”
焕发活力:工业老城转型成“中国城”
在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古老的工业城市杜伊斯堡静静伫立。它是老牌重工业区鲁尔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数百年的发展积淀,杜伊斯堡见证了煤炭“黑金”时代的崛起与衰落,并一度面临著转型与发展的瓶颈。
中欧班列的到来,让杜伊斯堡找到了转型方向,也焕发了“第二春”。
2011年3月19日,首趟“渝新欧”专列从重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这标志著中欧班列正式“起跑”。中欧班列激活了这里因重工业留下来的内河航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随著中欧班列从“由点连线”“由线织网”,杜伊斯堡也由此赢得发展先机,获得新的转型动能。
“我初次到杜伊斯堡开展科研和任教是2011年。当时,杜伊斯堡在德国还算不上大城市,在中国的知名度也不高。”曾在杜伊斯堡工作多年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说,中欧班列开行前,杜伊斯堡很少有中国企业、中餐馆、中国商店,但随著中欧班列开行,各方面的交往都加强了。
杜伊斯堡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更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德国的“中国城”。
“‘中国城’这个称号是德国媒体首先提出的。”在有著上百年历史的杜伊斯堡市政厅内,陶逸泊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了杜伊斯堡与中国的情缘。原来,早在41年前,中德之间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就诞生在杜伊斯堡和武汉之间。此后,随著中欧班列的到来,杜伊斯堡与中国多地在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甚至连中国事务专员这个职位都是为对接中国业务而专门设置的。
8月,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杜伊斯堡,在火车汽笛声和卡车轰鸣声中,感受了这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繁忙活跃——
在码头场站,一个个来自中欧班列的集装箱被机械臂夹起,整齐码放。随后,它们被装上驳船,沿著莱茵河南下至法国、瑞士,北上至荷兰、比利时。同时,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卡车可将货物送至德国乃至西欧全境。
随中欧班列到来的,还有中国企业。据陶逸泊介绍,在杜伊斯堡落户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120家,而2014年只有40家。中欧班列让世界重新认识杜伊斯堡,也为杜伊斯堡带来新的血液、新的投资。
民心相通:牵手更多国际友城
“与空运、海运不同,中欧班列是在陆地上跑。当它驶过沿线国家和地区时,会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给当地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沿线民众更好了解中国的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特殊且厚重的。”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杜春国说,“中欧班列的到来,让更多杜伊斯堡市民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爱上中国。”
文化的交流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去年,杜伊斯堡举办的“中国节”在3天时间内吸引了超过20万民众参与。“据我在现场的观察,来参加‘中国节’的以外国人为主,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王欣表示。
而在不久前的6月,一年一度的趣味龙舟赛在杜伊斯堡内港举行。中外民众同场飞桨逐浪、共叙友谊。“这项活动已经融入当地民众的心里,他们进一步感受了中国的端午节文化。”杜春国认为,龙舟比赛体现的是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特别契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所有的人在一条船上要一起去努力。
中欧班列深化了沿线国家及其节点城市之间的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与中国主要开行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为中欧之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创造了更多机遇,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
“除了杜伊斯堡,德国北威州的很多城市,比如说杜塞尔多夫、科隆、埃森等,他们都与中国的城市建立起了友好关系。”杜春国表示,友城关系的建立、地市之间的合作,对于加深中德两国的友谊,拓宽两国的经贸和人文交流渠道有重要意义。
共荣共生:拓展更多合作领域
依靠中欧班列这条纽带,中国同欧洲各国的人才合作和科技交流也日益增多。“会中文的德国人现在很吃香。”张文表示,中欧班列带动不少中资企业在杜伊斯堡落地,又懂物流又会中文的德国人变得非常抢手。
在“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仅杜伊斯堡所在的北威州,已拥有4所孔子学院,成为德国汉语教学推广和中德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杜伊斯堡当地也在致力建立中德双语的幼儿园和中学。
修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王晓梦,居住在白俄罗斯20多年。她凭借著语言优势,为在白俄罗斯的华人华侨提供服务,如今已成为白俄罗斯华侨华人协会会长。近年来,她更是致力于在白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去年我把中国电影《我的姐姐》带到白俄罗斯的电影节上,获得了3个奖项。很多白俄罗斯人看完电影后表示很感动,他们透过电影这种介质不断了解中国的魅力。”王晓梦还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目前中白两国正在启动合拍电影项目,“8月底就会有第一批剧组人员到白俄罗斯勘察情况”。她认为,这几年是中国电影文化市场在白俄罗斯发展的窗口期,国漫等题材的中国电影很受当地人欢迎。
随著“一带一路”的推进,中白两国的合作日渐加深,王晓梦最大的感受就是“腰板挺直了”。“白俄罗斯人开始看到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很多去过中国的人对中国的评价都非常高。中国的基建项目、商品贸易、美食文化等也在慢慢影响白俄罗斯,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商机。”王晓梦提到,“每次出门看到中国的基建项目,我都充满自豪和骄傲。”
唯有合作才能共赢。“近5年来,我们与中国院校签署了25项教育和科技合作协议。”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校长伊戈尔·沃伊托夫表示,白俄罗斯与中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已经十分频繁。今年以来,伊戈尔·沃伊托夫更是多次到中国参加交流活动,推进中白两国关于铁路等相关专业的合作办学。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26日,伊戈尔·沃伊托夫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针对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汽车、信息工程技术、土木工程等双方均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专业展开合作。
“白俄罗斯正在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十分重视物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人才。”伊戈尔·沃伊托夫表示,中白两国合作办学将能培训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中欧班列已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当前应进一步互联互通、扩大合作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相连相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如何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扩大合作?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远,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 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和经贸投资,带动了各国理念、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人文合作与民心交流。
李远特别提到,2011年开通的首条中欧国际班列,连接了中国城市重庆和德国城市杜伊斯堡,曾在杜伊斯堡生活7年多的他,开展了多个相关研究项目,“我们发现中欧班列不仅对当地发展有著积极影响,还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积极影响愈发显著
“过去10年,中欧班列在欧洲多个城市生根发芽。随著班列的常规化,货源种类及价值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在一些重要节点城市愈发显著。”李远曾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专家团队,就中欧班列对节点城市的影响展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欧班列给节点城市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即更加活跃的企业活动、更多相邻区域的联动、更高效的跨境陆路运输。
“中欧班列的发展显著促进节点城市的总体就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有效拉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李远表示,中欧班列对节点城市就业的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节点城市相邻区域的就业也同期增加。
李远还提到,随著中欧班列物流的进一步优化、集结中心的筹建,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中欧班列的重视程度提升,未来几年,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在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吸引中欧相关企业入驻,进而对当地经济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抓住机遇合作共赢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代名词,成为全球经济大融合以及人类共同进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远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和成果从亚欧大陆扩展至全球,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有效的硬件、软件对接,把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实现了各国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性地开启了人类文明共同创建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阶段。”李远表示。
当前,世界上出现“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全球环境更加复杂,国际合作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新挑战。对此,李远认为,在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具有更加强烈的需求,“互联互通”与“扩大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李远进一步提到,一方面,“一带一路”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想方案,推动各方建立起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全球发展困境和安全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另一方面,为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长远发展目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当我们面对外部挑战时,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李远认为,环境越是困难,中国越要积极肩负起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任,发展全球互联互通,扩大全球开放合作,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