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青年平视俯视西方比例上升,对美日好感度最差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今年9月23日到30日,《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中国100多个城市年龄在14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展开问卷调查。连续两年的资料显示,“平视”乃至“俯视”西方的中国年轻人比例持续上升。该篇报道称,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秀表现,是他们自信的重要来源。

此次调查通过样本库会员线上填答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共收回1,655份有效问卷。

超九成年轻人“平视”或“俯视”西方

对于“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对等、平视、没什么感觉”等“平视”态度的受访者(39.3%),以及选择“没什么了不起、鄙视、讨厌”等“俯视”态度的受访者(54.6%),加起来超过93%。2021年,选择这两种态度的中国年轻人总共占比90%。

与此同时,选择“羡慕、崇拜、尊重、自叹不如”等“仰视”西方态度的受访者,大幅下跌。今年(2022年),选择“仰视”西方态度的中国年轻人占3.9%,比2021年(8.1%)下降一半多。

报道指,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去年对“5年前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进行调查,当时选择“仰视”态度的年轻人占比37.2%。

中美关系/中美贸易关系/中美贸易/中美芯片战:图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2022年2月2日在中国张家口举行之前,美国和中国国旗在云顶滑雪公园飘扬。(AP)

认同中国现在可以“平视”西方国家的受访者中,20.8%的人认为这是中国不断发展、实力提升的自然结果;20.7%的人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显著作用,可以也应该更自信;13.5%的人表示,中国与西方在不同领域各具优势,可以互相借鉴,而9.4%的人认为,西方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看待它们时更加客观。

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中国在人权的尊重方面优于西方

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在下列哪些领域中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时,分别有45.1%、40.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社会治安、历史文化领域的表现优于西方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对人权的尊重方面优于西方。

报道引述分析人士说法称,美国国会山骚乱让大家清楚看到,美国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实际上是内部动荡甚至是内乱。

美国国会冲击事件 若特朗普拒绝作供将发生什么事? | 香港01

2021年1月6日,美国华盛顿,一名特朗普支持者戴上了防毒面罩,参与美国国会骚乱事件。(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报道采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沈雅梅称,美西方所谓的“民主”“人权”等具有虚伪性,没有在实践中保障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公民能够充分行使其政治和公民权利,受益的实际上是少数白人精英群体。

沈雅梅表示,相较之下,中国在更大规模上解决了更多人面临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根本问题。从制度上来讲,除了对人权的保护外,中国的优势还在于治理的有效性,一个例子是制定长期稳定的规划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调查显示,约两成受访者认为相较于西方,中国在科技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仍有差距。对于这一结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表示,这反映出对于西方中国年轻一代既有自信的一面,又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而承认不足是更高层次的自信。

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好感度降低?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国家整体好感度呈下降趋势。“最近几年,您对西方国家的整体好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四成多受访者表示好感度变差。

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对西方国家的印象“由好变差”,近20%的人“由差变更差”。13.7%的受访者则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好。近六成受访者不想去西方国家,比2021年上升超30%;想去西方国家旅游的比例较2021年下降约24%;想去西方国家留学或访学的比例下降约5个%,整体不足6%。

中国年轻人为何对西方国家好感度降低?受访者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排挤、遏制、打压或敌视”以及“西方国家在国际层面傲慢、双重标准”的受访者均超过50%。

俄乌战争也影响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国家观感。.(AP)

选择“有些西方国家用强化对抗的方式干预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受访者占总受访者的30%以上。此外,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问题、社会治理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整体好感度变差的重要原因。

中国年轻人对美日好感度最差

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这7个国家中,中国年轻人对美国和日本的好感度最差,其中72.1%的受访者对美国好感度“差”(含“较差”和“非常差”),70.1%的人对日本好感度“差”。

在对西方国家好感度变差的受访者中,43%的人表示这是因为“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

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或冲突,18.1%的人认为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或冲突比较显著,还有两成多受访者认为不存在矛盾或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故意挑起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矛盾。

中日关系: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日本自民党二阶派会长、前干事长二阶俊博等在2022年9 月29日出席于日本东京举行的日中建交50周年招待会。二阶俊博和日本外相林芳正举杯庆祝。(AP)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38.9%的受访者认同“西方文化渗透”中国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身更具扩张性、对抗性”或“这与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伴随而生”;23.1%的人反对这一说法。

调查中,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导偏负面;30.2%的人认为西方媒体涉华新闻报导“正负参半”;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媒体的涉华新闻报导偏正面。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西方媒体在有关中国的话题上有时报导不够深入和客观。如果要让世界看到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不被某一种极端的声音所主导,那么首先就要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

中国年轻人希望加强与欧盟交流

专家普遍认为,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日益加剧的当下,仍应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您认为中国近段时间应该重点加强与哪些西方国家(以及组织)的交流与沟通?”近四成受访者选择欧盟,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33.1%)、英国(31.7%)、纽西兰(28.6%)、加拿大(26.8%)、美国(26.6%);选择日本的人最少,仅占总受访者的15.1%。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国年轻人之所以认为中国近期最应该与欧盟加强沟通,部分原因是欧盟的“能见度”在中国有所提高。

图为2022年9月2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抵达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出席会议。(AP)

除此之外,欧盟在对外关系以及国际事务中展现更多的是软实力,这可能是中国年轻人对欧盟认同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崔洪建称,在和欧盟的沟通中,中国要坚持合作对话,同时保持耐心和定力,本著求同存异、文明互鉴、经验共享的原则进行全方位交流。

在加强中西方之间交流与理解的做法中,“通过社交媒体帐号主动发声”的做法最受年轻受访者认可,约37%的人选择这一做法。对“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志愿者以及在海外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和合作”以及“开展媒体合作,推进对双方多元、立体的报导”的认可率也比较高,分别有35.8%和35%的受访者选择这两种做法。

《环球时报》引述专家说法称,中国在和西方的交流过程中,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杨希雨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巧实力”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沟通,“善于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对中西方交流有著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