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至今逾40万染疫 死亡率“10万分之9”惹议 仅本港1%?
内地最新一波疫情的重灾区上海,自3月底实施防疫封城至今已逾40万人染疫,官方上周一(18日)起通报有死亡个案,连续5天通报累计36死,有外媒据此估算死亡率仅10万分之9,质疑相较其他国家地区,上海的死亡率过低。
上海市卫健委通报,自3月28日封城至4月21日,累计染疫数超过40万,但本土死亡仅36宗。外媒《德国之声》依此换算,这座人口高达2500万的大城,自防疫封城以来,死亡率约为10万分之9,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德国之声报道引述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表示,“没有任何干预措施可以将严重程度降低到如此程度”,他提到,新加坡过去28日内,13万7000人染疫,其中约547人死亡。
报道说,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地区,任何因染疫造成或促成的死亡,都算是染疫致死。但报道引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称,“如果死亡可以归因於潜在疾病,他们(中国)总是会这样报告,不会将其视为与新冠相关的死亡,这是他们多年来的模式。”
自3月以来,上海通报的个案数增长近3倍,但死亡与重症都非常低。谈到上海的疫情,高本恩认为:“目前的病例比报告的还要严重。”报道另引述美联社报道指,上海当局悄悄改变标准,并违反中国自行的规定,混淆真实的死亡人数。
报道称,虽然上海防疫专家组成员吴凡曾表示,即使是最轻微的症状,如疲劳或喉咙痛,也会被“严格”归类为有症状的个案,但包含一名中国公共卫生官员在内,共有3名知情人士称,这波疫情爆发期间,上海卫生部门只有把肺部扫瞄显示有肺炎迹象的患者,视为确诊个案。至于其他阳性患者,即便有打喷嚏、咳嗽或头痛等典型症状,都被视为“无症状”。
本港死亡率亦引争论 陆媒反推“中国ICU床位够用”
根据香港政府4月23日公布,第五波疫情累计阳性个案118.88万宗,9023人离世,死亡率维持0.76%。若依此计算,上海的死亡率仅为本港的1.18%。
香港这波疫情死亡率被指是全球首位。不过,对于香港政府的染疫死亡率计算方法,近期也有不少质疑声音。由于死亡率有不同算法,传统意义上是以每10万人口为单位的“死亡率”,香港则采用“病例死亡比”或“病例病死率”(CFR),即用死亡病例除以确诊病例再乘以100%,其一般都会因为实际感染人数被低估而导致CFR被高估。
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便依照本地感染实际人数可能已经有400万人作分母,估算整体死亡率其实仅得0.18%。不过,根据港大统计及精算学系主任尹国盛所撰《从统计学看疫苗犹豫及新冠死亡率》一文,以香港年均自然死亡率0.7%为例说明孔繁毅的推论有误——每三个月平均死亡率为0.7%/4=0.175%,与港大医学院推算首三个月新冠死亡率0.18%相若,意味港人染疫与否死亡比率没有太大改变。
《香港01》有文章分析认为,这显示该模型远远高估实际染疫人数,而得到0.18%的较低死亡率数字。文章认为,无论死亡率被算作何数,香港此波疫情期间7700多人死亡的事实却不容掩盖,认为坊间死亡率的争论,只是为了“回复正常生活”的预期,在玩文字游戏。
内地《财经》杂志20日则刊文指出,香港计算死亡人数的方式与内地差异巨大,是阳性案例28日内死亡都计入,而不论其直接死因。此外,香港的老龄人口多、疫苗接种率偏低,也是影响因素。
针对近期上海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文章提到,疫情以来,对香港的深切治疗部(ICU)床位的占用,一直没有超过300个,甚至以反推内地约需要5000多个深切治疗部床位,而中国的ICU床位数量大约是61700张左右,最多只需用到8.5%,应该不会发生挤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