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而非“躺平”? 专家详解五大原因
内地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社会上逐渐出现抗疫疲劳,甚至有人以“躺平”心态应对疫情。
对于为何必须坚持“动态清零”,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从五个维度分析了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决策考量。
吴凡强调,无论从病毒本身的特性,还是从人群免疫的背景,抑或从抗疫“武器”的技术储备,现阶段必须坚持“动态清零”。
她提到,有人认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即允许病毒低水平流行,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在实现“动态清零”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病毒本身的特性
吴凡表示,不确定新冠病毒将如何变异,但可以肯定病毒会发生变异。从长期来看,病毒的毒力有可能会愈来愈弱,但当中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变异过程中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可能变得传播力、致病力更强。
新冠疫情爆发后,已多次突破以往科学家对病毒的一般认识,譬如病毒迅速变异,发生免疫逃逸,现时国内外的疫苗可以防重症,但都无法很有效地防感染。因此,以病毒变异的科学规律的视角看,现阶段采取动态清零很关键。
人群免疫背景
吴凡指出,不少西方国家的免疫背景与中国不完全一样。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经过前期多轮传播、自然选择后,大量人群通过感染获得自然免疫,也为此付出大量生命的代价。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两方面加起来,西方国家的免疫人群是相当大。
在中国,新冠疫情没有大流行过,绝大部分人群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而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免疫背景,去讨论轻症多了、重症少了,这是不科学的。我们有必要更小心一点,不能简单相比”。
她提到,近期香港疫情形势严峻,死亡病例、死亡率令人忧心,若再说Omicron是“大号流感”,显然站不住脚。香港的情势也从侧面提醒内地,面对Omicron要更加谨慎小心。同时,国内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他们感染后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因此现阶段只有坚定“动态清理”,才能保护好免疫力弱的人群。
控制“低水平流行”行不通
有观点认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间有第三条道路,即允许低水平流行,既不挤兑医疗资源,也不把病毒“赶尽杀绝”。
吴凡直言,上述观点是行不通,并提到有两个问题。第一,病毒一旦扩散就难以清除,长期存在,解决不了病毒变种的问题;第二,当病毒扩散后随时可能失控,控制“低水平流行”实际上不具有操作性。
有人提出能否在医疗资源好的地方试验“低水平流行”。吴凡指出,有关试验是“试不起”,即使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试验,做到低水平流行,亦难以挡住病毒的外溢风险,“无症状感染者这么多,随时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医疗条件不够完备的地方又怎么办?所以行不通”。
抗疫“武器”不断丰富
吴凡表示,随着科技发展,各国一直研发能对付新冠病毒的“新武器”。疫苗出现后,虽然感染的问题仍然存在,但重症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新冠特效药正在上市,国内的药物研究不断推进,中医药也在不断探索,包括检测方式也在更新,变得更快更可靠,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抗疫武器和技术,可以控制得更好”。
因时因势因地采取防控措施
吴凡坦言,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有必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在疫情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采取最适合各自的防控措施和路径。
她强调,对抗疫情绝对不能“躺平”,而是要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径,把握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终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