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学者指减排约百万吨二氧化碳:是首个“碳中和”冬奥会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官媒《科技日报》报道,北京冬奥是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也是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赛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教授表示,据评估测算,北京冬奥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相比于传统方案共计减少约100万吨二氧化碳。

报道指,针对碳排放从哪来、减了多少碳,还有多少排放需要中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带领团队为北京冬奥会做了一次碳排放盘点。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涉及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跟人员、建筑、设备、物料、环境等都有关系。

该团队介绍,国家速滑馆等场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而历届冬奥会冰场制冰,主要采用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剂技术或者氨制冷技术。相对来说,二氧化碳制冰系统在压缩、冷却、节流和蒸发四个环节都更为高效。同时,场馆利用冷热联供技术回收制冷系统余热,用于场馆的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和除湿等场景。

北京冬奥闭幕礼。(Getty Images)

“我们在评估时就要了解,这个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传统制冰技术方案有哪些差别,哪些差别会影响到碳排放”,余碧莹介绍,根据他们的测算,按照四个月制冰时长,相比于传统间冷制冰,国家速滑馆等四个采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的场馆共减排约6400吨二氧化碳。

该团队又表示,“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采取的不是用混凝土填平泳池再铺设冰面的方案,而是创新性地在泳池内搭建可转化的钢架结构。他们算出,这项技术带来了近850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与赛前不同,赛中的碳排放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余碧莹表示,项目团队在“冰立方”和国家速滑馆两大场馆的看台区域、耗能设备、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成套智能监测装备,实时收集人流、能耗、场馆环境等数据。数据回传至团队研发出的冬奥碳测平台,即可计算出场馆各区域碳排放量。以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可进一步全面核算这场冬奥会产生的碳排放和减排量。

报道指,之所以选择这两座场馆,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制冰技术。监测出两座场馆的碳排放准确数据,对其他冰上场馆也有较强借鉴意义。雪上项目则主要根据采用的造雪设备、观众区域的具体设计和建造过程进行碳排放的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