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水虻”成厨余垃圾清道夫 产高蛋白质饲料更成为医药原料?
随着全球环保工作不断加强,愈来愈多人愿意出一份力。除了回收废物,如何处理占都市固体废物量三分之一的厨余,亦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经过6年多的研发,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喻子牛教授团队与环境科技公司,成功实现立体自动化养殖“武汉水虻”,目前已建成两个机械化立体养殖水虻基地,日处理餐厨垃圾超过260吨。
《极目新闻》报道,现年81岁的喻子牛,主要研究微生物农药。2004年7月,他出国参加学术活动,在偶然的机会下,其儿子表示益虫“水虻”可以转化鸡粪、猪粪等有机废弃物。他于是去实地考察,将若干虫卵带回国,准备自己孵化养殖。
由于没有经验,喻子牛多次试验后才成功孵化出水虻,并进行驯化。他发现,驯化后的水虻食量大、转化快,可以消化大量的粪便及餐厨垃圾,40至60克的卵孵化成幼虫后,约需7天就可以转化1吨鸡粪,并取名为武汉水虻。武汉水虻长相与苍蝇类似,喜食动物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再转化成高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
经过6年多的产研对接,喻子牛教授团队与武汉环投集团旗下的源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自动化养殖武汉水虻。据介绍,养殖基地的温度与湿度靠自动设施调节,厨余垃圾经过油水分离设施筛分后形成料浆,通过输送带运到养殖槽内,供武汉水虻食用。
源创环境科技公司黑水虻事业部负责人张帆称,水虻仅长2厘米,但食量惊人,两个基地一天能消耗260吨厨余垃圾,产出14吨昆虫蛋白和21吨有机肥料。幼虫是高蛋白质,可供小龙虾、鱼类等水产品和畜牧养殖。若将幼虫烘干,则是医药保健等领域的高端原料。
2006年,源创环境科技成功研制全自动智能养殖设施,从而让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的作坊式养殖,实现了工厂化养殖。武汉环投集团董事长杜平介绍,工厂化养殖武汉水虻,处理厨余垃圾效率高而且环保,实现“零排放”。
报道指,武汉每天产生1.2万吨生活垃圾,其中2000多吨为餐厨垃圾及湿垃圾,主要以4个专业处理厂与焚烧处理垃圾,但上述处理方法消耗大量能源。目前,武汉环投集团正与武汉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未来将按规划每天处理千吨湿垃圾。
张帆介绍,黑水虻是一种腐生性昆虫,幼虫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以餐厨垃圾、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腐烂的有机物为食,能够将人类产生的部分垃圾高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蛋白质,可广泛应用在养殖、种植领域或医药保健行业。
该公司研制的全自动“智虻”设备,以20吨料浆为一个单元,水虻每天可消化湿垃圾60吨,不仅实现零排放,还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喻子牛解释,全国有牲畜和家禽粪便38亿吨,如果用水虻处理其中的10%,所产生的蛋白质总量,相当于可替代6000万吨大豆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