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学者称“少生快富”不现实 促向“人才红利”转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全国人口总量为14.12亿,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为此,《南方周末》访问了内地多名学者及专家,就“七普”作出解读。有专家认为,去年的新出生人口预示着未来低生育率的困境,也有学者直言“少生快富”不现实,少生不可能变富有。
广州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表示,他比较关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流动人口规模与分布。去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占63.89%,较2010年上升14.21%。流动人口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69.73%;流动人口流向城镇的有3.31亿人,占88%;跨省流动人口中,流向东部地区的占73.5%。这表示过去10年城镇化率提高较快,人口明显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例如去年广东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达8.93%,人口10年间增长了20.81%。他强调未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仍为大势所趋,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相对落后。
人口经济学家、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认为,去年的新出生人口预示了未来低生育率的困境,这非常令人担忧。他指,去除二孩政策的堆积效应以后,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应该只有1.0至1.1左右,比日本生育率1.3至1.4低很多,应是全世界垫底的水平;相对日本,未来中国生育率估计更悲观,除了堆积效应消失,还因为育龄妇女减少,城市化持续下,育率和生育意愿会进一步下降。因此,如未来没有强有力的鼓励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率确实有可能成为世界最低。
就全国大部分省份人口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东北三省仍呈现负增长的问题,人口学家、中国与整合智库特邀高级官员黄文政表示,导致东北情况主要有三点因素,首先是当地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村人口比例低,然后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当地国营企业较多,计划生育被执行得很彻底,最后是当地缺乏南方那样深厚的生育文化。
人口学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易富贤则表示,东北的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国逾10年,但当地人口流出、流入大致平衡,他举例,广西的劳动力流失率远比黑龙江高,但较高的生育率补充了劳动力。而东北率先爆发老龄化危机,经济更7年零增长,其核心原因是他们不再“造人”,“人口制造业”衰退必然导致“物质制造业”衰退。
就“人口红利”的问题,卢晶亮认为从未来发展的需要来看,中国应该尽快促进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即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虽然老龄人口的比例在上升,但老龄人口的人口素质也在提升,当局要充分开发老年人口的劳动力资源。
就生育政策放宽,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黄文政表示中国有一个恶性循环,即只生一个下,家长把所有资源集中于一孩,为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就导致大家教育竞赛,彻底改变养育模式,故不可能养更多的小孩。梁建章则认为,房价高、教育成本高是压抑年轻夫妇生育意愿的两个重要因素,他提议对多孩家庭实施买房补贴,同时缩短学制,缩短为中学4年,并将大学教育分成本科3年和研究生3年。另外,他还提议政府可以按孩子数量抵税,也可以直接发放育儿补贴,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幼托设施,把0至3岁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等。
梁建章进一步表示,长期低生育率对国家和社会是有害无利的,一个国家的贫富不是取决于人均自然资源的高低,减少人口亦不能提高人均GDP。他同时强调,减少人口也不意味就业竞争的压力会减少,因就业机会都来自人的需求,人及竞争者少了,机会也变得更少。最后,黄文政指出,少生快富是不现实的,少生不可能变富有,“少生,经济活动的效率会降低,技术进步的速度会延缓,劳动力也会相对萎缩,怎么可能会变得更富有”。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