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中美科学家制造首个“人-猴胚胎” 人类细胞比例达7%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CELL)近日刊登一篇中美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成功制造出存活率较高的嵌合体胚胎“人-猴胚胎”,在体外培养最长存活20天,但没有继续育成为胎儿。
对於伦理争议,论文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学教授谭韬在受访时表示,团队没有移植胚胎的计划,未来会否继续培养胚胎,也还需要后续广泛的讨论和伦理论证。谭韬亦强调,研究是按照中美两国的国家法规要求来进行。
据大陆媒体介绍,“人-猴胚胎”研究是将人类的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注射入体外培养的食蟹猴胚胎之中。理论上,多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一样的分化潜能,能够分化成为所有组织和器官。研究团体在每一个体外受精、发育到第6天的食蟹猴胚胎中,各注射25个人类的多能干细胞。
嵌合体胚胎技术主要是用作解决器官移植不足的问题。科学家一直在探究替代方法增加器材移植,例如有3D打印、在体外培养“类器官”、直接从其他动物取得器官等。嵌合体动胚胎技术可令生物“长出”人类器官,而且此类器官在移植时,所引起的排斥反应可能会比直接使用正常动物器官少得多。
研究发现,注射1天后,全部132个胚胎均有出现人类细胞。胚胎发育至第10天,仍有111个胚胎能够正常生长。不过,随著时间推移,“人-猴胚胎”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并在第15天的时候开始锐减。及至第19天,仅有3个胚胎存活。值得一提是,19天是目前体外培养食蟹猴胚胎技术的极限。最后在第20天,所有胚胎均告死亡,研究亦随即结束。
除了食蟹猴胚胎的存活率在今次的研究中有所提高外,研究亦发现人类细胞“人-猴胚胎”中的占比达2%至7%,且在上胚层和下胚层中均有出现。随著胚胎发育,上胚层和下胚层细胞将进一步发展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等,最终分化产生动物体的全部器官。报道提到,过去数年国外研究团队有尝试过制造“人-猪胚胎”、“人-羊胚胎”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例如2017年的“人-猪胚胎”研究,只有约12%胚胎能够继续发育,而且人类细胞占比不足0.001%。换言之,如果继续培养甚至移植“人-猴胚胎”,让其最终能够“出生”,该生物体内的器官,可能都会存在人类细胞。
对于制造“半人半猴”的伦理争议,论文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学教授谭韬在受访时就表明,研究有按照中美两国的国家法规要求来进行,而且中国并没有禁止嵌合体胚胎的实验,只是需要得到伦理审批。虽然今次的研究是和美国的科学家合作,但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和结束,中国和美国政府都有对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进行数轮咨询和审查。
另一名通讯作者、昆明理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牛昱宇亦称,整个研究都是在体外进行,没有进入体内,体外培养就像培养细胞一样,不会产生个体,“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伦理界限。”牛昱宇表示,从伦理角度出发,未来可用于产生器官很可能就是人类与非灵长类动物的嵌合体胚胎,今次的研究更多是去了解人类细胞在嵌合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研究团队有详细评估“人-猴胚胎”的发育过程,有助于人类与非灵长类动物的嵌合体胚胎的研究和可再生医学研究。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