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臂真皮层注射荧光染料 中医研究首次使“经络”“穴位”可见
中国《科技日报》4月2日报道,国际权威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近日发表以新奥集团生命科技研究院为主,中医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亦有参与协作与验证的论文,内容指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为证实中医“经络”、“穴位”的存在提供有力佐证。
据介绍,在过去40年中进行的动物研究表明,示踪染料(特别是Tc-99m高ate酸酯)注射在战略皮肤点,会产生与针灸经络紧密排列的线性迁移。为评估这种现像是否在人类中也可以观察到,团队在15名健康志愿者身上的针刺点(PC5,PC6和PC7)和非穴位对照,都向真皮层注射了荧光素钠和ICG两种荧光染料。
研究发现,在荧光素注射的30分钟至40分钟左右,经络的走向开始缓慢呈现。在PC6注射荧光素的19次试验中,15次(79%)染料沿著与心包经紧密匹配的路径向近端缓慢扩散。此外,染料出现并凝聚在恰好是穴位PC3处的近端。注射ICG在穴位PC5、PC6或PC7,有显示出类似的轨迹接近注射部位,但分歧时迁移近端,未能汇聚在穴位PC3。至于在相邻的PC6对照处注射任何一种染料,都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线性通路。超声波成像和静脉定位装置,并未在可视化示踪途径处发现任何相应的血管(动脉或静脉),但确实显示出与肌间筋膜的相关性。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多个团队通过各种方法做了很多探索,但都无法在人体上观测到稳定的具有足够长度的经络循经轨迹。” 新奥团队负责人汤青博士介绍道,此次,该团队的实验在“心包经”手臂部分获取超过20cm长的清晰经络荧光影像。这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手段示踪之后,科研人员首次在人体采用全新的示踪方法获取到经络轨迹。汤青表示,此次的经络成像更稳定,且沿一条经络的多个穴位运行轨迹更清晰,重复性强。
汤青指出,轨迹总体沿着“心包经”的相邻穴位发展,自内关、间使、到曲池完全与心包经穴位重合,形成稳定的经络线。通过对比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研究团队排除荧光线沿血管流动的可能。同时,为排除该荧光线轨迹是淋巴管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又设计了同时注入荧光素钠和主要用于淋巴造影的造影剂吲哚青绿的实验。结果显示,两条轨迹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可排除荧光线是淋巴管的可能。
汤青坦言,此次他们在经络可视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要完全掌握经络的秘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将验证荧光线的经络生物物理学特征,包括低流阻和低电阻特性,并开展功能性研究。汤青认为,这些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和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