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者:“非和平方式统一”才能有效消除两岸制度差异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官网5月20日刊登学者王鹤亭的文章指出,“非和平方式统一”才能有效消除两岸政治对立和制度差异,快速完成对台湾地区叛乱团体的去国家化、去中央化、去军事化、去独化、去敌对化的重塑与改造。

台媒《联合报》报道,王鹤亭现任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国家统一模式、“一国两制”及涉台法律问题。其文章〈非和平方式推进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若干问题的探讨〉原刊登于《台湾研究》双月刊今年第一期,社科院台研所此次选择在5月20日于官网及微信公众号首度全文上线,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内地涉台学者王鹤亭呼吁北京当局择机重启内战,以非和平方式推进和实现两岸“完全统一”。(《台湾研究’》微信公众号)

王鹤亭在文中表示,武统后,经过军事行动、战时管制、和平重建及对台治理,台湾能够基本成为与中国主体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相容或相同的地方单位,使原台湾地区政权演进为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自治政府,也使得台湾人民确立新的政治认同和公民身分,逐步实现两岸政治一体化与社会融合发展。

他指出,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源自中国内战未结及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尽管王鹤亭强调,两岸终结内战的理想路径可包括“协商谈判、签署和平协议等和平方式”,但同时认为“也不能排除以非和平方式推进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可能性”。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订:“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VCG)

王鹤亭在文章中主张,“为有利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保障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中央政府可择机重启内战行动,在战时管制阶段对台实行直接管治以尽快结束武装冲突进入过渡状态,在战后和平重建阶段通过委任治理来恢复秩序形成和平状态,逐步重构央地关系和台湾政制,促进两岸政治一体化与社会融合发展”。

文章强调,在当前台海形势及两岸实力对比下,中国政府拥有“选择非和平方式及其实现路径的主导权”。王鹤亭列举几种可能的作法,包括:用军事手段消除叛乱团体、消灭台独政权进而终结政治对立;透过军事威慑等方式瓦解台独政权,实现‘以武逼统’”;透过低烈度的军事行为震慑台独势力,实行‘以武促统’”。至于武力以外的强制措施,则基本以武力为后盾,与军事行动相伴而生或是单独执行,例如封锁、捕获、戒严及惩戒等。

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委员长赵乐际(中)、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右)、中共中央统战部长石泰峰(左)出席。(中时新闻网)

王鹤亭进一步解释,具体封锁包括平时封锁和战时封锁,禁止叛乱团体或是第三方的船舶、航空器等进入海岸、港口及水域、空域;而捕获则是针对企图突破封锁的叛乱团体船舶、航空器以及外部势力支援叛乱团体的物资等进行拿捕或没收。

至于戒严措施方面,北京可以在战前或战时宣布执行,要求民众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遵守特定的管理秩序。惩戒则是指透过法律、政治或军事等强制手段对叛乱政权、首恶分子及顽固势力加以追责和惩罚。

王鹤亭文章最后指出,台湾长期以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奉行的政治价值观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政治体制也以西式民主的分权制衡体制为参照,非和平方式统一能够有效消除两岸政治对立和制度差异,逐步实现两岸政治一体化与社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