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就职周年|这个“敌国论者”为何突然对两岸关系失语?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赖清德上任满周年之际,台海形势未见缓和,他的施政演说、对外专访与两岸谈话风格却同步转向,传达出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战术收缩信号。面对中美关税战的冷却与国际政治板块再度洗牌,原本外界高度关注赖清德是否会在就职1周年讲话中再次抛出意识形态挑衅,如“两岸两国互不隶属”或“新两国论”之类的语汇,然而演说内容却异常“安静”,只字未提北京,反而呈现出刻意的沉默。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赖清德于外交辞令上的明显柔化。从赖清德最新接受日本主播樱井翔与日前《日经亚洲》的连串专访来看,他仍旧重申民主防线、自由价值等陈旧语汇,再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在描述中国大陆时,避免直接点名,并以“威权主义者”与“战后教训”为铺垫,呼吁各国团结遏止战争爆发。(延伸阅读:赖清德接受日本天团“岚”成员樱井翔专访 盼美日共同阻止战争)

同时,赖清德也强调如无人机研发的“防卫性质”,否认台湾有侵略意图,也试图以对等尊严为前提主张与北京谈判的可能性。这一连串调整,尽管在语言上看似收敛,骨子里仍藏不住赖清德一路走来的“台独本色”。(延伸阅读:赖清德《日经》专访:点名CRINK威权扩张 吁美日联台保区域和平)

5月20日,赖清德发表执政周年谈话。(台湾总统府)

事实上,从去年就职演说明言“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到今年3月直接将中国列为“境外敌对势力”(两岸敌国论),赖清德的政治路线与意识形态早已框定。他与陈水扁一样,是民进党传统地方起家的意识型态政客,性格上却较陈水扁更显刚硬执拗。回顾陈水扁2000年执政初期也曾释出对中国大陆的善意,但因其性格与内部政治压力未获北京回应,终于走向激进,成为两岸动荡的催化剂,成为中美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如今的赖清德,不仅可能重蹈覆辙,还可能更难转圜。(延伸阅读:台海有战事| 赖清德“敌国论”形同宣战?)

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发表就职演说,期间言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遭北京抨击并定调为“新两国论”。(台湾总统府提供)

唯一特别的是,在陈旧的民主、自由、台湾价值话语之外,赖清德近日一席“大公司并小公司”比喻两岸关系的说法,显得“珍贵且异常”,赖清德最新兜售的“两岸并购说”,虽被民进党阵营包装为“讲得好、很贴切”,但国民党阵营人士却一语道破:这话术实际上已回到《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框架。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指出,这是赖清德对内强硬、对外退让的策略调整,尤其美方在最近对台发出明显“节制信号”之后,赖清德的言论与立场突然转为“无害化”。

马英九也在5月20日这天公开表示,“特别注意到,赖清德近在两岸谈话上有一些调整,也释出解决两岸僵局的弹性与善意,我希望赖清德能持续这样的态度,这样才是两岸之福”。(延伸阅读:赖清德抛两岸关系新论:台湾被并购,北京要提条件)

赖清德近日接受互联网节目《敏迪选读》专访,以“大公司并小公司”比喻两岸关系。(网络截图)

不仅蓝营对赖清德的转向有所观察,台湾政治学界也提出解释。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指出,若仅用“谁卖台”、“谁抗中”的制式标签来解读赖清德的谈话,不仅无法认清当前处境,反而错失理性辩论的机会。他认为“并购说”实为一种开放式思考,虽与赖清德以往对中强硬风格不协调,但却展现出某种松动的可能性。问题在于,这是否只是战术上的权宜表现,还是战略上的真诚转向,仍有待观察。(延伸阅读:马英九:赖清德释两岸善意盼能持续抗中路线应立即停止)

而促使这场策略收缩的,无疑是中美新一轮角力的变局。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总结与中国的日内瓦经贸会谈时,语出惊人地表示:“若中国全面开放市场,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利”。此语一出,台湾舆论哗然。尽管美国国务院与在台协会迅速澄清这只是贸易言论、对台政策未变,但台湾政坛与民间的反应却是一片惊慌。赖清德急忙撇清与“脱中入北”的关联,称那是学者观点,并补上一句“布局全球也包括中国大陆”,颇有为自己预留空间的意味。

是以,特朗普的“统一说”,尽管未必具有政策实质,但却揭示了赖清德最大的困境:当中美进入深水谈判区,北京拿出台湾当筹码的可能性大增,而美国是否还会坚持种种华而不实的对台承诺,难以乐观。(延伸阅读:特朗普突袭“统一” 内地学者:美打台湾牌间接施压北京)

与此同时,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也在5月初刊出文章,直指“特朗普应该管管台湾”,并批评赖清德的“切香肠战术”易激化战争风险,建议美方对台设下红线,唯恐赖清德成为“麻烦制造者2.0”。可以说,面对如此外交舆论压力,迫使赖清德不得不在就职周年这天图一个“低调过关”,而不再延续3月的“敌国论”、也避谈“新两国论”。

然而,这是否代表赖清德会放弃他一贯的台独主张,或准备真正推动两岸关系改善?恐怕言之过早。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长李振广指出,赖清德在就职周年演说中,全篇未提两岸,是30年来极为罕见的现象,正显示其不愿也不敢正面处理两岸议题。他研判赖清德此举并非改变立场,而是低调行事,伺机而动,诸如“国安17条”仍在执行,对台独的推进只是转入暗处,静待时机。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白宫玫瑰园签署关税相关的行政命令。(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就职周年谈话中唯一新的内容,是他宣布将向在野党主席简报“重要国安情势”。表面看来,这是释出朝野合作与团结讯号,实际上也可能是赖清德对华府“降温”要求的回应,企图透过形塑一种“全民共识”的外交氛围,来掩饰其实际推进台独议程的事实。

总的来说,赖清德到底不是蔡英文,他没有蔡英文那般谨慎与善于创造与利用政治的模糊空间行事,也缺乏她在两岸、国际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赖清德的政治性格无疑更接近陈水扁:顽固、对抗性强、沉溺于意识形态叙事,对“变通”与“妥协”存有本能的排斥。因此,即使他当下在两岸关系“收兵”,也难保未来不会“再战”。陈水扁的前车之鉴,今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