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美经济确存在“脱钩”风险 但“完全脱钩”可能性不大
中美贸易战持续之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周一(21日)在北京举行经济专题“临甲7号”沙龙活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中美经济确实存在“脱钩”的风险,但“完全脱钩”的可能性不大。
林毅夫表示,高额的关税最终会导致美国的企业和美国人民受到巨大的伤害,美国的企业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美国民众也需要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关税,也让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开销增加很多,所以民众也会想方设法省钱。他举例,最近注意到一些中国电商平台,比如Shein、Temu,以及最近兴起的“敦煌网”等平台,吸引了很多美国消费者,原因是这些平台可以以小包裹的形式享受税收豁免。
林毅夫强调,贸易是互利共赢的事业,对所有参与国都有益。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美国长期以来“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这套一以贯之的逻辑,“80年代是日本,现在又怪中国,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他认为,美国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短期对其自身有利,但长期来看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对美国人民和美国企业都会造成伤害。
林毅夫特别提到,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后,美国就出台了高关税试图保护自己的就业等等,结果造成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希望美国吸取教训,希望这种情形不要再发生”。
林毅夫还警告说,对美国产业发展来说,保护主义政策最终只能适得其反,美国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将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是要保护美国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即使真的复苏,它的生产成本、它的竞争力也是不高的,需要长期保护、补贴才能存活。另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很可能将面临出口市场萎缩的风险,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关税措施,很可能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制;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出口会很难受。
林毅夫进一步表示,高科技产业依赖于大规模投资,而盈利能力则取决于市场规模,在出口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可能从高盈利变为低盈利甚至不盈利,而如果出现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的情况,其研发能力必然受到影响,维持技术领先的能力也会受影响。所以总的来讲,这些所谓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策,很可能导致的结果刚好相反。”
最后,林毅夫强调,面对美国的保护主义和单边霸凌,最有效的方式仍是各国重新致力于世贸组织的多边框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市场开放,并扩大相互贸易以降低风险。
他解释说,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保护主义只会带来双输甚至多输的结果,但大体量经济体的损失会比小体量经济体的小,“作为单一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占全球GDP的15%,是最大经济体,这也是特朗普为什么一直会宣称自己牌很多的原因”。但同样的,除美国外的经济体如果团结起来,就占全球经济的85%,这样的合作就是一个大经济体,“只要有信心,有合作,我们就能克服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