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事故频发 中汽协倡议规范车企宣传行为 厘清责任防误用
随著汽车智能驾驶的发展,内地智能驾驶事故亦频繁出现,引发社会对技术安全性的关注。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要求车企明确区分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功能,并强化安全责任。疑似为针对近期多宗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严重交通事故作出的行业回应。
中汽协官方公众号发布“倡议书”主要提出“安全、透明、责任”三方面要求:
1. 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企业应加强能力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产品安全设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与安全响应机制;合理设计人机交互方式,确保信息提示及时并易于理解;开展充分的研发、测试与生产管理,持续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质量安全。
2. 规范营销宣传行为,禁用误导性宣传
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3. 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强制用户教育
企业应建立面向用户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告知机制。全面告知驾驶员责任、系统基本信息、正确使用方式和应急处置方法等核心内容,确保用户清晰认知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共同筑牢道路安全防线。
智能驾驶事故频发 科技终须回归“以人为本”
近一段时间以来,内地连续发生多宗智能驾驶事故。2月22日,理想汽车在停车场误判环境撞毁保时捷;3月29日,小米SU7高速撞路障起火造成3人死亡,数据显示事发前使用辅助驾驶;4月6日,极氪009因未识别护栏撞击爆燃,3人严重烧伤。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涉事车型均配备L2级系统(即半自动驾驶、部分自动化阶段),技术上仍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然而实际使用时,却普遍存在司机们大胆“放手信任”现象。
当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安全理应成为不可妥协的部份。中汽协此次倡议,实质是呼吁行业正视一个核心矛盾:技术进步的狂热,不应凌驾于对生命的基本敬畏。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辅助驾驶”,最终责任主体始终是人。车企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建立更严谨的安全设计,而消费者也需摆脱“科技万能”的迷思。唯有技术开发者、监管者与使用者各司其职,才能真正实现“零事故”的智能出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