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专家深度解读“疫苗护照” 涉及分配问题乃至国家博弈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内地日前宣布推出“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为目前全球第一款“疫苗护照”,与此同时,欧盟、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泰国等亦纷纷考虑推出同类证明,令外界关注世界各国是否能借此恢复正常的人员来往。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苏晓晖,近日就疫苗护照进行了深度解读,以探讨其推行所面临的阻力和风险,以及对全球复苏的意味等问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表示,她支持建立欧盟通用的疫苗证书以便成员国公民在欧盟内流动。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指,作为证明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文件,疫苗护照将以电子证明的形式呈现在手机上,届时旅客可凭此免去隔离或新冠检测,在部分国家也可以到餐厅就餐、参加大型聚集活动等。

崔洪建表示,欧盟提出此举,主要是想确保成员国间保持开放,让申根区人员流动不受疫情的过度影响,不过就开放成员国以外其他国家的人员往来而言,他认为现时的防疫形势和客观条件尚不成熟。他又指,由于欧美的疫苗接种策略和接种速度相对协调,因此欧盟与美国间的疫苗互认或会被优先考虑,相反欧盟与中国在疫苗接种策略上差异性较大。但他同时强调,中欧间有良好的沟通基础,如双方有向货物和特定人员开放的绿色快捷通道,故中欧在人员流动方面可望进一步协调。

王义桅指出,欧盟内部不同成员国对推行疫苗护照的态度不同,如法国和德国在内一些国家忧虑为接种过疫苗的人放宽旅行限制,会对那些仍在等待接种的人构成歧视。苏晓晖则表示,多国考虑推行疫苗护照,是基于恢复经贸往来的迫切需要,对那些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国家而言,便利人员往来成为下一阶段可以考虑的行动。

相关图辑:中国推出全球第一款“疫苗护照”(点图放大):

对于推行所面临的阻力和风险问题,崔洪建表示,疫苗分配的不平等,令疫苗护照难以在疫苗接种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推行,而各国的疫苗策略不同,也会令疫苗互认的协调更加困难。他续指,在疫苗安全互认方面,多边合作可节约成本,提高认证标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这或许是推行疫苗护照相对高效的可行方式。

相关图辑:以色列已在国内推出“绿色通行证”(点图放大):

王义桅指出,推行疫苗护照可能加大国际社会强者和弱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不平等,同时就如何处理其涉及的法律规则制定、监管、伦理道德等问题,也没有太多可参考的经验。另外,健康码国际互认也涉及人脸识别、网络监管、数据安全等技术性问题,故疫苗护照背后存在经济、政治、伦理及技术层面的多重博弈。

苏晓晖则表示,许多国家尚未就评判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形成明确的标准和方案,同时各国尚需就疫苗安全标准的互认沟通协商,加上不同国家管理有异,可能带来防疫漏洞和风险,故即使一些国家已经提出推行疫苗护照,但离实施仍有一定距离。

最后,就疫苗护照对全球复苏的意味,苏晓晖表示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这对恢复全球人员往来、经贸交流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顺利运转皆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是,全球在后疫情时代必经的过程。王义桅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就是经济恢复,而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实体经济的发展与人员货物的自由流通密切相关。崔洪建则称,多国防疫已进入可控阶段,而推行疫苗护照是各国从疫情中恢复的必经步骤。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