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洪灾】长江流域防汛压力大 今年南方暴雨为何如此猛烈?
6月以来,内地南方地区持续暴雨,多省汛情严重。7月4日至10日,重庆、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其中灾情严峻的江西,鄱阳县最少有14座圩堤出现决口险情。
以下通过Q&A的形式,由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等专家,多角度详细讲解近期南方暴雨为甚么持续久、强度大。
Q:近期南方暴雨有多猛烈?
从6月2日至7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擡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雨量超过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在7月4日至1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湖北黄梅、浠水,江西吉安、峡江,湖南隆回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极值。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重庆、湖南、江西、上海、广西、四川等省份共计85站累计降雨量超过年降雨量的一半。
暴雨给长江流域防汛带来了压力,6月1日至7月9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话你知.降雨量的分类标准】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
在内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至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至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至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至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Q:近期雨情与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内地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与1998年内地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
专家指,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是第一强。
与1998年洪水相比,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Q:近期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
6月以来,南方地区频繁出现暴雨过程。其频繁性不仅体现在强降雨过程多,而且暴雨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为甚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对内地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体来说,今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中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内地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而持续发生。
【话你知.由副高的北进南退来大致确定主雨带位置】
5月上旬至6月下旬,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
6月中旬至7月下旬,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7月至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Q: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愈来愈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据专家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原来,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此外,这只“怪兽”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导致梅雨锋偏强。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话你知.甚么叫梅雨?】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由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在每年的6月初到6月中旬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 相关图辑|湖北洪湖新一轮暴雨 解放军500名官兵抢险救灾(按图放大)
Q:未来雨带如何移动,防汛压力是否会减轻?
7月以来,内地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带阶段性北擡。
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专家提醒说,这与4日至7日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擡,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相关图辑|“长江1号洪水”7月2日平稳通过三峡库区(按图放大)
Q: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愈加频发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专家指出,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