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站:正在褪色的“中华民国”
3月30日,台湾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因病辞世。这位曾经作为蒋介石侍从并官至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的大佬的离去,意味着在台湾内部,反独促统阵营再丧失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就在此20多天前,国民党主席补选中,郝柏村长子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败选江启臣。
随着国民大佬的纷纷离去与政治态度愈趋含糊的青壮派登台,不得不让人感叹,在国民党内部的此消彼长之间,渐渐显露出一个正在消退的“中华民国”。
且不说,“台独”的主张就躺在民进党的党纲里,即使国民党内部至今的境况,如果孙中山还活着,恐怕都要被活活气死。一百多年前,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有感于晚清中国外有强虏,内受专制压迫而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成立同盟会也即国民党的前身。及至清帝制覆灭,中华民国取而代之,纵然其中历经曲折,却是先辈革命志士怀着大中华的民族感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之路。
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国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一员。在中国大陆主政的37年,虽内外战乱不断,确也成为亚洲首个受国际社会承认的民主共和国。即使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民国退守到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之内,到底蒋介石仍念着“光复大陆国土”。但千禧年之后,李登辉治下的台湾权柄逐渐移交本土力量,而中华民国的实际生存空间也被日益盘削。
即使是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台湾政坛尚有国民党退役将领支撑,而随着曾经的国民元老退出政治权力中心,年长辞世,而台湾本土力量的崛起以及多元文化的并立使得中华民国越来越空洞起来。
眼看着中华民国从一国之位降格一党主张再分裂为部分人士的政治争论。即使民进党等绿营力量在台湾日益壮大,竟然也难以挽救曾经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华民国,在两岸的夹斗之下3年痛失7个邦交国,国际空间日益收窄。这绝不仅是蔡英文的失败,实是对中华民国的打击。难怪蔡能够笑着出席断交发布会。
绿营当政之下,中华民国不仅是国际空间缩化,甚至在台湾岛内都中华民国都渐渐地被掏空。蔡英文二度当选总统,但是在政见会上竟不能直视其对手韩国瑜对其中华民国认同的追问。从蔡英文过去一届的执政表现来看,这也不足为奇。只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眼下的国民党似有“变色”之嫌。从蒋介石的“光复大陆”到蒋经国的“反攻大陆”再到连战、马英九时期的“一中各表”,这都可以看到对中华民国的政治立场坚持。及至新生代的江启臣补位为了应对如日中天的民进党等竟然封口不谈“九二共识”。
这到底是国民党的自救还是中华民国的消退?越来越怯于明确政治立场的国民党竟然遭新党逼宫夺旗,中华民国的旗号竟然成了烫手山芋了吗?
出生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郝柏村受训国民党军队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又参与国共内战,再跟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纵观郝的一生,尽管其晚年也曾赴大陆参加抗日战争的纪念活动,但他政治立场鲜明。在那一代的国民元老中,他们虽然也有对中共政权的不满,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依旧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中华民国是承载这一目标的政治实体。可是对于新生代来说,中华民国更像是前朝遗老们未竟的政治理想,而他们所看到的不过就是这3.6万平方公里。这也就难怪“中华民国”竟要渐渐地缩化为“台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