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全周期管理” 专家: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
近日,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时,在谈到如何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时,提出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他指出:“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新媒体“学习小组”日前就此发布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的文章。文章指,超大城市的风险管理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此外,对于如何进行“全周期管理”,文章还具体提出了七大建议。
文章指,“全周期管理”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子时,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指,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各种要素密集,这既是巨大的城市竞争力优势,在危机状态下,又会变为突出劣势,风险会在一个高度密集的区域快速集聚、快速爆发与快速扩散。
文章说,管理思维需要克服人类的主观偏向,顺应客观规律,做到与事物的变化周期相一致,实现全周期的动态管理、闭环管理。
文章指,全周期管理思想可以在城乡治理的不同侧面得到应用,在权力运行上,有决策、实施、监督的周期;在工作推进上,有部署、贯彻、验收的周期;在项目运作上,有风险评估、运行监测、总结评价的周期等等。
文章说,超大城市的风险管理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全周期闭环管理;全周期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到事前防范,做到源头治理、早期控制。文章说,不少政府部门经常扮演“救火队”的角色,原因就在于治已病而非治未病,治已乱而非治未乱,所以按下葫芦浮起瓢,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文章说,源头治理的困难在于它是一种潜藏态与萌芽态的治理,这不但考验治理能力,更考验治理智慧,文章就此提出了七点建议:
第一,从治理方向上,应主动消除治理隐患。
第二,从治理机制上,应提升全社会的德治、自治水准。
第三,从治理主体上,应有双重的“免疫系统”,一方面要靠政府,同时也要有社会的自发免疫系统,能够处理分散性信息,应对分散性危机,能够做出快速反应,进行自我适应式的调整。
第四、从治理资源上,应实现资源下沉,保证社会细胞单元的健康,文章指,目前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资源严重不足,而减少中间环节,将治理资源下沉到一线,有助于推动治理实现末梢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
第五, 从治理时机上,应及时调整,做到适应性治理。
第六,从治理迴圈上,加强事后反思与调整,实现风险管理闭环。文章说,全周期的风险治理要做到事后反思,每一次危机都不能浪费,要推动全社会的反思。
第七,从治理工具上,应强调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只能化治理。文章说,动员组织体系如果不能和新技术条件配合,就难以进一步做到精准化、高效化,难以更有效应对高度复杂、多元、分散的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