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外交彪悍与军事温和 中南海软硬兼施背后的谋划

撰文: 王新
出版:更新:

1月5日,正当德国政府内部对于是否要将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排除出5G建设摇摆不定的时刻,有西方媒体称,中国驻柏林大使馆负责经济商务的外交官王卫东,曾对官媒《环球时报》称:如果排除华为,德国在华企业将承担后果。
这则号称“中国外交官威胁德国”的新闻目前暂未检索到新闻源,但是关于中国“战狼式外交”的话题则因此再起。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江胡时期(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和胡锦涛执政时期)每当中国遭遇他国“霸凌”,“中方抗议”、“中方强烈抗议”曾经是中国外交官员给民众留下的唯一印象。民间为此纷纷给中国外交部“寄钙片”。2007年12月,被民间贴上“中国最大鸽派”标签的中国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谈及此事时,曾因此事为中国外交官员叫屈。

中国前外交部长吴建民在世时,曾被一些人冠以“鸽派”的身份。(VCG)

如今,随着中国内外国情以及中国外交战略的的改变,中国外交官在国际舆论场域愈趋活跃,尤其是在爆发贸易战的中美之间,两国官员的激烈交锋时常上演。2019年12月11日,在谈及华为与丹麦法罗群岛签署5G协议中的美国因素时,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发言就被指为典型的“战狼式”风格。当时华春莹质问提问题的记者,“你是不是觉得中国还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华接着说,“美国可以满世界抹黑、攻击、打压中国,而我们连名字都不可以提,更不能还嘴……我告诉你,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呵呵”一度引发网络热议。(长安街知事)

类似于这样“剽悍辛辣”的回击方式,整个2019年在中国的外交群体中动辄出现,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风格的形成,中国官员“战狼式外交”之说由此出现。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此尤为关注,BBC甚至在2019年12月27日专门发文《中国外交官的2019推特“元年”,行文风格酷似特朗普》,批评之声由此而至,而批评的理由无非是这种中国外交官员的表达方式有违“温文尔雅”的不成文要求,甚至“(中国)外交部推特帐号常使用大写字母与感叹号以示强调,读起来自带咆哮效果。”

鸽派还是鹰派?并无定论

被媒体称为中国“外交教父”的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一向温文尔雅。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国一度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为了突破外交封锁,1991年11月,面对访华的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克的诸多要求,钱其琛在尽力为国家利益争取的同时,保持了礼貌克制。当年11月17日,钱其琛与贝克展开了最后一轮谈判。据称当时谈判异常艰苦,从中午一直谈到下午5点半,中美官员的交锋被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助理沈国放形容为“白热化”。有资料记录当时的场景称:一度,贝克收起文件夹,起身说不谈了。钱其琛则一动不动地坐在谈判桌前,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两分钟后,贝克又坐了回来。

钱其琛(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泰斗级人物。 (图源:VCG)

在很多人看来,外交官员似乎就是要和风细雨,每时每刻都是礼貌细致,但是其实并不如此。就如正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美国,其现任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就以“鹰派中的鹰派”著称,2019年8月27日,蓬佩奥在出席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印第安纳州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说,美国“不能对朝鲜的流氓行为视而不见”。虽然有观点称蓬佩奥的语言不符合外交官员常有的礼貌原则,但是谁又能说蓬佩奥必须因此被去职?

可见外交风格并无定律,国际规则中对于外交官员的言行也并无特别规定。所以,和风细雨是一种外交方式,而强硬风格也并不鲜见。

有效沟通才是硬道理

外界之所以开始对中国外交官员近年来的强硬作风反应颇大,不过是因为从邓小平时代实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开始到此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当中,中国外交系统官员,以及对外派遣的多数大使,多是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大学等培养高级翻译官的院校毕业。翻译官转任外交官,给外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是“保守稳健,谨慎入微”。

而到了十八大之后,中共现任总书记习近平将对外战略从韬光养晦调整为积极有为,在结合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加之中国开始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种转变对已有世界格局的触动已经发生,且引发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忌惮和怀疑,美国开始从多个领域开始对中国施压,尚未结束的中美贸易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上台后,在外交战略上开始走“积极有为”路线。(Reuters)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继续江胡时期的温文尔雅,保守克制,在外交上很有可能陷入处处被动的尴尬局面。就如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中国的改变与强大无法隐藏,那不如直面一切。

种种因素合力作用之下,中国外交官员作风开始强硬。比如,2019年11月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受访英国BBC,主持人萨克就香港局势以及民主问题质疑中国时,刘晓明打断记者,直接质疑记者“你去过中国吗?”这场被称为激辩的采访过程,得到中国民众的赞赏,却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

刘晓明的表现是对还是错?虽然答案不同,都离不开作答者从自己的利益立场出发。而对于外交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效沟通——即了解他国的意图,表达己国立场。

外交强硬与军事低调的可能效果

与外交官员近年来愈发强势相反,中共军队高层对外交往时似乎愈加温和。2019年11月28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表示,中国军方希望中美双方把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方向,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切实将两军关系打造成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器”。

这种外交高调与军事低调的搭配,很有可能是中共高层的又一种战略选择。毕竟外交上的强势,即便造成冲突也不过是口头交锋和媒体之间的舆论战。而军事上的强势,则很有可能擦枪走火。

就如2016年的中美两军南海对峙,美国列根号和斯坦尼斯号两艘航母,加上护卫舰、导弹驱逐舰10艘左右,各类战机约150架摆阵中国南大门,而解放军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精锐尽出,4名上将(当时的海军司令吴胜利、政委苗华,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王冠中和南部战区司令员王教成)齐聚南海,这种情景之下,任何一方的挑衅动作过了红线,就可能引发两个大国的海上战争。

所以,中国选择外交高调和军事低调,可以避免外交摩擦加剧,甚至可能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再争取几年的发展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