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古令】《延禧攻略》料成绝唱 为何宫斗剧沦“眼中钉”?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据内地《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0日消息,多家影视上市公司管理层及业内知名编剧表示,“限古令”持续至今,自12月起,每个平台每月只可上线一部古装、玄幻等类型影视剧。
报道又引述影视公视创办人,指有鉴于“极短的窗口期”,他已放弃古装剧:“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2022年(中共二十大),都是重要节点,也会有相应的内容偏向,窗口期太短,我们已放弃古装。”

官媒列“五大罪状”批炒作

上述讲法反映,业界人士判断“限古令”横空面世,主因是由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起,短短四年间有三大“重要日子”,主旋律必须发出“时代最强音”,全国上下都要摒弃有碍视听的“靡靡之音”。至于为甚么千不拣万不拣,偏偏挑出“古装剧”和“宫斗剧”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呢?

《延禧攻略》剧照。(资料图片)

今年1月,官媒《北京日报》给出五大理由:“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辉”;“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看不到多少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节目的商业炒作是成功的,文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

电视剧观众可能需要相当想像力,才可以在观看《武则天》和《延禧攻略》时,联想到这“五大罪状”。一般人就喜欢看精致古装服饰布置,享受在架空历史里穿梭,无需动脑筋就跟上剧中男女感情瓜葛;正邪角色演活一幕幕现实的“办公室政治”,容让观众既抽离于日常生活,但又对好故事深有共鸣。

“深层次批评”可随意移植

官媒的“深层次批判”其实非常有趣,一边是完全脱离大众娱乐的体验,另一边是各大“罪状”可以套用于整个娱乐产业,怎样移植都可以。如果观众戴上“官方眼镜”看少女偶像剧,高富帅“霸道总裁”之类角色同样可以“热衷追崇儿女私情”,“恶化当下社交生态”, “弱化正面精神引导”。

平心而论,“五大罪状”除了提供些百搭用语,也有坦白为何要专门针对“宫斗剧”,主因不外乎是枪打出头鸟:“靡靡之音”有很多,但这一种最坏之处就在太大声量,足以“淡化今朝英模光辉”,“超过了对新中国开国元勋、英雄模范及优秀共产党员的宣传”,主旋律抢不到大众焦点,所以要“拨乱反正”。

党政机关当然可以雄辩滔滔,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分级审查,评定淫亵暴力和具歧视成份的内容,那为何要另眼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是官方标准太过“放诸四海皆准”,从未举出例子,说明哪一情节哪一幕有犯规之嫌,反而一口气就“雪藏”整个电视剧类型,抛下“败坏风气”之类论调就了事。

制作人惯于游走灰色地带

业界大概习惯了审查松紧循环,也对政治决策的本质了然于胸,没傻到跟党政机关争拗准则如何制定。

尽管如此,见惯风浪的制作人都颇有微言,迫使当局采取相对审慎的步骤。“限古令”的传闻自去年起流传,直到业界和观众都有充份心理预期,当局才正式于今年初“限古”,其间更因反弹太强而略作调整。

没有古装剧不要紧,内地影视业还有偶像剧、婆媳剧、爱情小品、综艺节目等等,不再拍《延禧攻略》都不会天塌下来。确实内地制作人熟习如何游走灰色地带,遇上当局封杀“怪力乱神”,他们就在“抗日神剧”加上武侠和超自然原素,体现“路是人走出来的”精神,相信这一次也有“创意爆发”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