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中】会前高层分头忙碌 中南海面临三大挑战
类似于北戴河休假前的政治局常委们的分头调研,这次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夕,中共多位高层再现一轮分工明确的内政外交行动。
截止北京时间10月21日,外界的“千呼万唤”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仍然未拉开帷幕。如果不出意外,料将于今年10月底召开。此前8月30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四中全会将在10月份召开,并未指定具体日期。从中共高层近期的忙碌行程看,只有在10月底才有符合四中全会的空档时间。
忙碌的中共高层
最新的新闻动向显示,北京时间10月21日,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21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兼任中国国家主席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向论坛发去贺信,并由出席开幕式的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代为宣读。
此前一天的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开幕,习近平也给出贺信。在前两天,即10月18日,习近平还曾赴湖北武汉参加席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
同是10月2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被报道正在出席为其两天的第三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而在此之后,胡还要访问萨摩亚、菲律宾。而中共十九大之后被称为“第八常委”的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也被报道以“习特使”的身份赴印尼首都雅加达出席10月20日举行的佐科(Joko Widodo)总统就职仪式,随后的10月22日,王岐山将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庆典。
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10月21日至26日第十三届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将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为会议主持人员自然也无法分身。所以,只有10月27日至31日的5天空档期才适合往常会期大致为4天的四中全会。
其实不仅是近几天,类似于北戴河休假前中共高层会有一波集中的分头调研,这次四中全会之前,中共高层同样有一轮频度明显提高的对外访问和对内调研。从习近平在尼泊尔的“企图在中国任何地区搞分裂,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警告,到李克强的“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国内需求疲弱”表述,再到这次四中全会的主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外界关切的中南海行动,还是中共高层念兹在兹的需要“斗争”的难题,无不围绕着国家分裂力量擡头、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不完善、官员能力不足这三重挑战。
分裂力量擡头
北京时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对尼泊尔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除了关于两国合作的报道,还有题为《习近平:任何分裂中国企图都是痴心妄想》、全篇只有122个汉字的报道:“奥利(尼泊尔总理,笔者注)表示,尼方坚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也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从事反华分裂活动。习近平强调,任何人企图在中国任何地区搞分裂,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任何支持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只能被中国人民视为痴心妄想!”
习近平选择在外访期间作出如此表述引发外界的意外和解读。外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此番讲话,不仅是要借此重新展现其打击地区分离主义的决心,具体领域包括西藏、新疆、香港与台湾等,也是对美国干预香港等中国国内问题的警告。
相对而言,西藏和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在中共多年的经济发展和高压维稳之下,相比过去矛盾已经有所缓解。但是香港却爆发了回归22年来最大的局势动荡,且态势趋于失控、出现和中国境外力量勾结的港独声音,台湾部分政客也借机展现“反中拒统”姿态来影响选举。最典型的事例是今年7月,高调喊出“香港正在美国的敌营里为美国而战”的壹传媒老板黎智英(Jimmy Lai Chee-ying),受到华府高规格的接待。而台湾现任总统蔡英文则透过发表对于香港“反修例”游行的看法,提出“守住台湾,撑住香港”的口号、明确反对“一国两制”,再次展现“反中拒统”的强硬姿态,最终赢得党内初选,获得民进党2020总统候选人的资格。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不仅是习近平在尼泊尔外访时谈及分裂主义让外界以外,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情况的坦诚同样让外界吃惊。
10月14日至15日,李克强到位于中国西部的陕西省考察,期间召集包括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省长刘国中和江苏省长吴政隆、河南省长陈润儿、湖北省长王晓东、广东省长马兴瑞在内的几地大员举行“部分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
此次会议李对中国经济形势发出了警示: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国内需求疲弱,一些食品因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上升,一些地方发展动力不足。这是中共高层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其坦诚姿态令外界意外。
因为就在不到一年之前,即2018年底在江苏南京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当时的会议虽然明确了“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但仍然乐观表示“巩固和发展长期向好趋势”。甚至在今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6.2%时,在紧随其后的中国经济形势专家与企业家座谈会上,李克强还称“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显示了中国经济巨大韧性”,且中国的市场活跃度,就业,居民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等指标均好于预期。
今年3月中国全国两会时,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今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预期是:GDP总值增长6%至6.5%。数据显示,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6.4%,二季度为6.2%,10月18日官方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的GDP增速为6%,连续下探中国近30年来GDP最低增速。李克强此番坦率承认中国经济发展“困难突出”,一方面彰显中国经济承压加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面临困局的清醒认知。
官僚主义新形势出现
众所周知,本次四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里面除了顶层设计所包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还包含“治理能力”。而治理能力当然就是整个中共官员系统的能力。
一个国家之变,首在官僚系统。四十多年改革历程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之相伴的是中国庞大官僚系统的种种弊病。“政令不出中南海”,“山头主义”、“宁左勿右”、“官员无为”、“两面人”是其中最为典型突出的五种,它们是中国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而中共这一代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之后,无论是反腐、整风还是党建,其核心主旨之一就是与这些“弊病”作斗争。
也因此,曾经长久存在中共官场的政令不出中南海、山头主义和“宁左勿右”等弊端得到整饬。但是,伴随着中共反腐,整风等措施推行而产生的一种官僚系统“软抵抗”情绪,在近年开始出现并引发外界关注,那就是为官不为——目前在中国地方,从省级到基层一线,有很大一部分官员因为反腐、整 风、不敢出风头以及公务员队伍不稳而出现“畏难”情况,在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路线运动下不得发牢骚的“不敢说”,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型而导致的“不敢 做”,伴随着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整个官场呈现出一种“迷茫”和“不为”的状态。
对此,习近平,李克强等人有清醒的认识,也曾多次斥责这种现象。李克强曾一度于2014年5月的短短半个月内,5次提及官员执行力的问题。表示“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尽管中共高层已经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并通过不断释放信号和制度化的要求去遏制这种“官僚主义”,但是也要看到,仍然在基层政权中,“官员无为”还是顽固的存在,如何破解,中南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