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推“斩件式”贸易协议 谁赢得“阶段性胜利”?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中美完成新一轮贸易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十分满意,在10月12日连发3条tweets,指中美达成“相当实质性的第一阶段协议”,他可能于11月在智利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面,签署协议文本。
特朗普推销“斩件式”协议,既有助于带动股市回升,也能给他宣称“阶段性胜利”的机会。中方态度则谨慎得多,虽然少不免乐观其成之类客套话,但也不忘提醒:后续仍充满不确定性。

“看惯了”变为“看腻了”?

中美贸易战打了一年半左右,每当谈判进度在“上升周期”之中,中美双方均互表善意,甚至讲到将近达成协议,事实却是一直未有结论,转眼之间又闹翻破裂。一旦到了“下行周期”,双方好像已音讯断绝不再往来,互相加税报复,可是突然又有好消息公布,振奋投资气氛。

打打谈谈,拖拖拉拉,近半年来市场似是已看惯了这场谈判戏码,“谈判周期”的波幅未如过往般显著。或者终有一日,投资者和民众都会由“看惯了”变为“看腻了”,完全消化贸易战的高低起伏,市场不再泛起半点涟漪,转而著眼于两国长期国力趋势。

中国国家副总理刘鹤率团前往华盛顿。(AP)

话虽如此,贸易谈判至今仍是左右大局的因素之一,双方进退亦备受瞩目,例如各界就争议谁在新一轮谈判中“占了上风”。

中方谈判“还价”经常贬值

在对上一个“下行周期”的尾声,美国威胁再次针对总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将关税由25%加至30%,到了是次“第一阶段协议”,所作让步就只是维持25%税率不变,撤回加税方案。对于另一个加税期限,美方则未置可否,故此仍有可能于12月15日,针对总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开征新关税。

中方则承诺,将购买价值400亿至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预料重点采购大豆和猪肉,此举除了惠及特朗普的农业区支持者,也有望填补内地猪肉供应缺口,因此国内消费者都可得益。

美国财政部长努钦(坐左二)在谈判磋商结束后表示,谈判“几乎已经完成”。(AP)

然而根据外媒报道,中方在今年中旬的“上升周期”,就已提议采购美国农产品,以换取华府解除或放宽华为禁令。如今美方暂未就华为禁令表态,中方就已率先买入美货示好,开放金融市场予美企,特朗普更透露中国将购买波音公司飞机,价值16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

这其实是美国重复使用的套路,表面上继续经贸归经贸,找方法缩小对华贸易逆差,实际上却引入其他筹码,其中华为禁令正是最为鲜明的例子。如是者,华府不断借此叫价愈来愈高,中方在上一轮的“还价”随之贬值,只能换取避免新一轮逼迫要胁,旧一轮“加码”居然成为“既成事实”。

华为体现中方排难态度

单凭这一小步进退,要拉扯到“阶段性胜利”是未尝不可,但从大局角度看却没甚么意思。

与中美贸易战同期,华为遭遇华府连环重击,先是美国及其个别盟友于5G领域排斥华为,继而又将华为列入制裁黑名单,禁止美企“供货”。其创办人任正非表明做生意是你情我愿,华为会有两三年难关要闯过,但有信心从5G到核心网络,完全自力更生。这大概也是中方的态度。

北京早已承认美国坐拥有势,而中国经济短时期内面临下行风险,最务实的态度是尽量避免即时破裂,争取时间自力救济,毕竟对方要翻脸不认人,不是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那就不如怀最好的意愿,作最坏的打算。况且40年改革开放已证明了一点:中国经过各种起伏仍逐步攀升,要分胜负不在于一年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