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事件】中美政治正确的碰撞与意识形态的傲慢

撰文: 孙澜
出版:更新:

NBA火箭队总经理莫利发表涉港政治言论事件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中美两国社会的公共事件。但事件的焦点似乎已经脱离了事件本源。这一切都跟NBA总裁施华的表态相关。

在中国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美国NBA球队火箭队经理的涉港言论——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Hongkong(为自由而战,和香港站在一起),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候——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以及香港政治风波,以及中国国庆70周年的庆祝活动,让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引发中国社会的激烈反应。

火箭队总经理莫利的涉港言论,在中美舆论场引发了轩然大波。(VCG)

NBA现任总裁施华随后的表态,不但没有因为莫利——NBA联盟中的重要的从业者,发表言论而道歉,还发声明表态支持,并把莫利的话上升的“言论自由”的高度,上升到NBA乃至美国价值观的高度,让事态变得更为复杂化。

“政治正确”与“双标”

如果说莫利的言论还还仅仅限于,体育是否应该沾染政治,莫利的言论是否触犯了中国国家主权的范畴。那么,施华的言论,则让原本简单的就事论事,变成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变成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和中国的政治正确之间的争锋。

美国人坚信“言论自由”是他们核心价值观之一,没有问题。但言论自由也是有边界的,在NBA也是如此,比如,当年快船队老板因为私下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就被终身禁赛,最后不得不卖掉了球队。这是美国的政治正确。

2017年12月,NBA官网的国家和地区名单里,列了巴勒斯坦,用的措辞是“occupied Palestine territories(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这立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以色列体育部长高调给NBA总裁施华写信。NBA拿掉了Occupied,变成了“Palestine territories(巴勒斯坦地区)”,并道了歉。

假设,今天莫利的言论触犯的是美国的政治禁忌,那么可能早就被炒了鱿鱼。问题在于,当莫利触犯的不是美国的政治禁忌,而是中国的国家主权的时候,以施华为典型的美国人,就会认为这是“言论自由”范畴。这在中国看来是“双标”,莫利发表言论的行为,显然与“言论自由”无关。

“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只要你愿意承担自己言论的相关后果即可。很显然,在施华的心里,快船队老板发表歧视黑人的言论,就必须承担最严厉的后果,而莫利发表‘分裂香港’的言论,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这叫言论自由吗?这叫双标。 ”这是中国媒体对于施华言论的评价。

NBA总裁施华的表态,让整个事态发生了质的变化。(VCG)

莫利或者施华们可能不知道,或者根本不屑于知道,他们所谓“言论自由”下的言论,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明白中国社会激烈反应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坚信的言论自由,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没有边界,没有禁忌,更没有红线。但显然,他们也可能会因为自己傲慢付出代价。

正如NBA网队华裔老板蔡崇信在致NBA所有球迷的公开信所言:

人们自由发表观点有什么问题?这是美国文化的自然价值,NBA同样也有开放的价值观,允许球员和其他人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问题是,那些特定的话题,在某些特定的国家、特定的社会和特定的族群就是地雷区。 支持中国领土的分离主义运动就是踩到地雷了,这不仅是对中国政府如此,对中国人民同样是如此,西方的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的批判经常误解并且忽略,那就是在14亿中国人、中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这个问题是无法讨价还价的。

如果说种族问题是美国文化的雷区,那么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雷区。对于中国人而言,莫利的言论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挑战,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社会激烈反应的原因。

中美需要彼此相互适应

施华,或者说NBA真的认同莫利的涉港言论吗?无从得知。显然,与他们而言,无论莫利的言论是否妥当,都应该支持。但问题恰恰在于,当莫利的言论伤害其他国家核心价值和民族感情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妥当,依然用“言论自由”搪塞,这无疑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傲慢。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傲慢,同样体现在正在经历贸易战的中美的政治层面。中美之间需要重新定义和认识彼此,更需要彼此相互适应,这是中美之间当前最大的现实。这里不仅中国需要美国适应为确保世界老大地位不动摇的所作所为,美国也需要适应中国崛起中的利益底线和诉求表达。

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大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一格局是中美,以及中美两国领导人,不断重新认识彼此,不断利益权衡之后的必然。这一格局不是稳定的结构,会不断的在天平两端上下起伏,甚至可能会因为微小的分歧而产生波动,但总体不会破裂并走向全面对抗,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很多人原意用“斗而不破”来形容中美关系的新格局,但总的来说“斗”并不是全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依然彼此需要,这种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无法割裂的,对于中美来说,远远还没有达到必须要决裂的地步,而且这个时间会延续很长。

在上海举行的NBA中国赛并未取消,让人看到了缓和的余地。(AP)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没法让体量庞大和国力强盛的中国屈服。60多年前朝鲜战争时不能,60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更加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不结盟、不称霸的国策和外交路线。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全球老大地位,但这种挑战短时间内,甚至很长时间内,并不会让美国达到非决一死战不可的境地。

普遍认为,中美之间的争锋,注定会长期化、复杂化,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将会成为常态,而且彼此间的矛盾不时可能重新激化。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美国,都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中国和美国。不仅美国需要适应崛起中的中国,中国也需要是适应面对中国崛起存在不适应感,和因此做出反应的美国。这一适应过程会很长。当然,也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回到莫利事件,因为莫利的涉港不当言论,切断中国和NBA的商业合作,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无论是NBA联盟,还是NBA的从业者,都应该恪守“体育不涉政治”基本准则。既然选择了中国市场,既然选择了彼此合作,那么理解并尊重中国的核心价值和正当诉求,也是应有之义。

当然,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傲慢,也存在于今天的中国舆论场之中,“吃饭砸锅”说是中国舆论场的“常客”,这让中国社会很难出现不同的声音。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完全没必要过分的“喊打喊杀”,甚至于强迫表态站队,这同样值得警惕。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到完全脱钩的地步,在上海进行的NBA中国赛虽然不再高调宣传,但并没有取消,保留了缓和的余地,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