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贸区扩容、深圳建“示范区”:中国扩大开放提振经济

撰文: 霍羽
出版:更新:

近期,在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世界经济局势难言乐观的背景下,中国似乎在加快对外开放的节奏和力度,以优化国内市场环境,对冲一系列经济和国际压力。
这些举措包括,推动6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力度加码,另外,还推出备受关注的“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些措施都是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环,显示出有意通过更大开放,吸引投资,提振经济的意图。

中美贸易战迄今未能平息。(VCG)

据报道,中国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同意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同意了设立6个新的自由贸易区,包括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贸区扩容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在大陆划定出的特定自由贸易园区,以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以促进自由贸易。自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区在上海挂牌成立以来,中国已先后成立了6批共18个自贸区。比如,2015年设立的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2017年设立的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陜西自贸区,以及2018年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近6年来,中国的自贸区逐渐扩容,截至目前新设立的6个,已有18个自贸区。

作为扩大开放的一种制度试验,在自贸区内,中国政府提供税收减免、市场开放和其他优惠政策,对吸引投资,促进贸易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近年的很多改革措施和开放政策,都是通过自贸区的方式推进的。

深圳将进行更高起点、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VCG)

上海自贸区改革

比如,近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刚刚实行了大尺度的开放措施。8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从管理体制、投资经营便利、贸易自由、金融开放、国际运输便利、人才服务、信息快捷联通、财税支持、风险防范、附则等十多方面提出了新的开放政策40余条。

办法提出,新片区对照的是“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施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以扩大对外开放。

《外商投资法》

除此之外,自贸区改革也与即将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有关。据近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外商投资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中提到的对外资合法权益的保护都会在自贸试验区里得到完全的贯彻。此外,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外商投资信息报吿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都会在自贸试验区实施。

深圳社会主义示范区

与此同时,中国深圳也推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举措。8月18日,中国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最新扩容的6个自由贸易区,与上海自由贸易区,深圳社会主义示范区,以及《外商投资法》的落实一脉相承,都是中国近期推动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环。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节奏,尤其是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上,表现显眼。究其原因,一是处于应对贸易战的压力,以更大的开放力度吸引外资,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国自身结构性改革的既定政治日程,兑现对外开放40年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