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华春莹“绵里藏针”获重用 中国外交悄然生变
近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换人,被认为有“绵里藏针”风格,以“幽默感”和“亲和力”见长的华春莹接棒陆慷,成为中国首位新闻司女司长。华春莹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便履职新闻司副司长,至今已近7年。在此期间,中国外交战略侧重发生了从“韬光养晦”趋向“有所作为”的调整。
中国外交系统在近几年的变化显而易见。有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外交“战狼化”的说法明显过于武断,而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之一,已经数百次露面展示中国立场、态度和形象的华春莹,其实是一个观察中国外交动向的比较合适的视角。
“绵里藏针”的华春莹
华春莹生于1970年,经历了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的变迁,也完整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2012年11月16日,也就是在中共十八大闭幕第2天,已经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的华春莹成为中国外交部新发言人。当月19日,华春莹首次主持例行记者会,之后便成为中国外交部每周五次主持例行记者会的三位发言人之一。
华春莹是中国外交部历史上第5位女发言人,如今成为了首位新闻司女司长。由于外交部发言人一般由新闻司司长与副司长3人轮换担任,华春莹今后将继续以发言人的身份主持记者会。不同点在于,华春莹已任新闻司司长,将在外交部负担更多的领导职责。
华春莹自今年2月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后“音讯全无”,一度引发猜疑和谣言,后来被澄清是参加了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该培训班的参加者,一般都是得到高层与组织系统的认可,稍后被提拔重用的可能性极高。华春莹此番“转正”也没有例外。
引起很多人注意的是,华春莹在“转正”之前,曾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占据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
这篇文章可视为华春莹本人学习和工作经验成果的一次总结,明确了她本人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后的工作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和预期了中国外交正在发生的变化。
例如,华春莹在阐述“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对外话语传播的有效性”时表示,“近年来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距离‘国际影响力领先’还有相当差距。究其原因,有的是缺乏斗争精神,不担当不作为;有的是斗争本领不强,想作为没作为;有的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作祟,还有的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由此来看,西方媒体称中国外交愈趋“战狼化”,确实有理有据,不过只是展示了一个侧面。而从陆慷到华春莹,则展示了另一个真实的侧面。
中国外交正在转型
在外界的观感描述里,陆慷以持重刚健著称,有评论称他的发言精炼扼要、字字珠玑,几乎无一字可多,无一字可少。华春莹则被形容“绵里藏针”、“柔中带刚”,带有更多的“幽默感”和“亲和力”。
中国政治和外交学者金灿荣在近期受采访时也表示,“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说,中国外交变得积极进取了,积极进取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外交官变得比较自信,活泼。整个战略宽松了一些以后,战术层面必然也活泼一些,现在我们的发言人,比如陆慷、华春莹这一批人,讲话的幽默程度就比以前高了。”
中国外交界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变化十分引人注目。例如,中国驻巴基斯坦外交官赵立坚与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赖斯(Susan Rice)展开针锋相对的叫骂,驻美大使崔天凯开通推特,驻英大使刘晓明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回应香港、新疆、华为等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入驻抖音等等。
其中,值得关注的还有7月17日中国召开了2019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中办主任丁薛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等高层参加了这次会议。
中国驻外使节会议曾是五年召开一次的中央层级的重磅会议。中共十八大后,该会议似乎被“降格”,2016年时隔7年才召开,不过自此之后变成为年度会议。2017年12月,习近平参加此会,对在场的数百位驻外官员进行政治宣讲。对该会议的这种调整,将更有助于中国高层对外交团队的领导,其背后是外交重要性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力量的成长与在全球的利益扩展齐头并进,中国崛起的过程与全球化的过程高度重合。然而,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处境一直比较难堪,经常会受到国际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的误导和批判。这背后有西方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动机,也与中国自身外交问题存在很大问题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外交渠道单一、态度僵硬、处事被动,或许是“韬光养晦”考虑下的有意为之,或许是其本身就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如何,在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后,这种状态就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需求。
自中共十八大至今,随着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其外交系统一直处于一种转换过程中,而且尚未完全定型。在某些涉及重大关系问题上的强硬发声,是这种转变的其中一个方面,却不是全部的特征。从华春莹在近7年里的角色和转变来看,至少能够对中国外交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