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中国海外放贷方式确有问题 但“一带一路”非债务陷阱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正式公布以来,一直受西方国家质疑,甚至称之为“债务陷阱”:中国借出小国无法偿还的海外贷款,进行战略性“掠夺”。
对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在《纽约时报》刊文表示,虽然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肯定是存在问题的,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无证据显示中国为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
文章以〈“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吗?〉为题,称详细研究过中国做法的多名学者发现,从中很难找到证据,证明中国银行在应政府的要求,为确保中国的战略优势故意过度借贷或资助亏损项目。被视为中国“债务陷阱外交”例子的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也只是个特例,且存在广泛的误解。
文章称,中国虽不公布其海外借贷的细节,但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和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所收到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的风险似乎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以非洲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为面临“债务陷阱”风险的17个国家中,有一些的唯一最大债权人是中国,但多数债务的持有人仍然是非中国借贷方。只有在吉布提、刚果共和国和赞比亚,中国的贷款占其国家公共债务的半数或半数以上。
文章指出,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的贷款规模巨大,但担心中国政府故意掠夺需要帮助的国家是没有根据的。
“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
针对斯里兰卡的例子,文章解释道,虽然汉班托塔港预期在经济上是可能的,但该国国内的政治斗争阻碍其推出燃油补给服务,才会使港口很难获得收入,港务局无力偿还贷款。而汉班托塔贷款仅占斯里兰卡债务总额很小的一部分,该国的债务问题并非中国制造。
文章续指,“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也是有风险的,比如委内瑞拉在近几年就只能偿还中国债务的利息。虽然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肯定存在问题,中国的银行在“一带一路”项目的寻找和开发上仍然过于依赖中国的建筑企业,又往往没有公开招标。但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它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