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共党际外交脱胎换骨 应对后冷战全球多极化趋势
近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访问非洲国家乌干达,以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访问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二人都是以中央委员的身份,率中共代表团外访。官方阐明行程性质为“党际外交”,旨在推广“一带一路”。其中巴音朝鲁见证吉林省与乌干达签约,建设电力产业园,而长春添裕服饰有限公司则确认投资1000万美元,建造服装厂。
“苏东波”后党际外交意涵扩大
甚么是“党际外交”呢?在苏联和东欧共产政权解体前,主要指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党对党联系,但时至今日中共“党际外交”意涵经已扩大,以适应多极化全球趋势,首先是对象不再限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是与不同阵营对话,其次是内容不再限于党务交流,而是涉及国际外交的各个政经层面。
中共当下党际外交的“特别之处”可见于2017年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这场国家级党际交流大会,中联部由“苏东波”前主要处理社会主义阵营交往,摇身一变,就十九大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邀请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参与讨论,并且以求同存异为前提,推广中国治理经验。
党际外交有其独特比较优势
以世界政党对话会为观察点,不单中联部在多年沉寂无闻后重新走向前台,肩负相应的外交事务,与中共中央外办、外交部分工合作。实则不只是政党对话大会,该部部长宋涛去年更接连与老挝、吉尔吉斯、缅甸、越南、朝鲜、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政党会面,由此可进而窥视当代中共“党际外交”已肩负截然不同的任务。
世界局势由冷战意识形态之争,重新由地缘政治角力主导,核心课题是中国与美国的竞合关系,以及两强能否避免自相残杀的“修昔底德陷阱”。在此核心课题下,中国近两三年来在外交场上有三大课题:一是中美贸易战,二是韩半岛局势和中朝关系,三是一带一路。
因应世界格局转变,北京不断发展和积蓄软硬实力,其间党际外交就是鲜明例子。相比国家最高层领袖会面,党际外交多一份亲切感,多一份直话直说的便利感,而相比民间外交和在地舆论攻势,党际外交亦没那么强力现身于外国社会,较不会引起当地反弹,中共近来正充份运用党际外交这两方面的优势。
应用于中朝关系和一带一路
中朝关系正是在党际外交的大框架下进行。最高领导人都表明,两国来往为兄弟阵营事务,而接触规格方面亦以此为标准,如去年3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访华,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为其主要陪同人员,以党高层身份安排这场重大行程。中联部的角色于此亦举足轻重,例如部长宋涛便曾赴朝接洽,获金正恩亲自接见,完成两国破冰之举。
另一方面,中国“一带一路”规划行之有年,而按沿线政体特色,不少是由某一或某变个政党长期执政,建立党际关系的效益自然会更为显著。以最近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所访问的乌干达为例,穆塞维尼(Yoweri Museveni)自1986年起出任总统一职至今,其统治集团长期当政,以党际外交与之交往,既能直接与决策者沟通,也可以促进两国合作的效率。
总括而言,中共的“党际外交”早已摆脱冷战格局,并在全新世界大势下,发挥其比较优势,于国际交往和宏观计划另开一条有效路径,至于其广度和深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预料未来仍能施展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