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中证监主席 刘士余的新去向: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是什么?
中国证监会昨日换帅。国务院宣布,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接替刘士余出任中证监主席一职。而刘士余被任命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一什么样的机关单位?莫说港人,许多内地人都并不熟悉。有陆媒揭秘此单位的发展历史和地位。
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7月成立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1954年7月更为现名。
据《环球网》描述,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每个村镇必不可缺的场所,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农机化肥,村民们都要到供销社采购。换言之,供销合作社是那个时代农村地区的国营百货超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而在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却颇为曲折:先后两次被商业部合并;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改革开放大潮中由盛转衰
时至80年代后期,中国已开启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也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在这样的冲击下,供销社则变得日渐衰败,甚至人们还给供销社编过顺口溜:“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销社”。
到了90年代,在农村中小卖部盛行,不少农村供销社早已破败不堪甚至资不抵债而关门。但是很多农民,特别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家会习惯性地把去商店买东西,说成“上供销社去”。
90年代复设改革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此后,中央又多次发布文件,推动供销合作社加快改革。
经过改革,中国的供销合作系统得到恢复。根据2018年1月一份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方报告,2013年以来,供销合作社在中国恢复重建基层社1万多间,总数超过3万间,乡镇覆盖率从2012年的56%提高到2018年的95%。
切莫小看这3万间销售体量,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网公布的数据,该社2018年实现销售总额5.9万亿人民币;而中国石化2017年的全年营业额为2.36万亿元人民币,尚不及供销系统的一半。
目前:“三农”中有重要地位
目前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要宗旨就是“为农服务”。而事实上,在“三农”领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旗下的中国供销集团及其子公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化肥进出口贸易商,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棉花贸易商,中再生公司是业内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此外,供销系统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经从农业领域延伸到物流、化工、房地产、电商、金融、汽车、石油、酒店旅游等产业。
因此,《环球网》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并非像不少网民认为的那样是个“清水衙门”,反而在中国的“三农”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更指“看来在为中国1.4亿股民操碎了心之后,刘士余还要为更多的农民继续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