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国进民退”新角度 解放军聘民企专家成立火箭军智库

撰文: 吴梓枫
出版:更新:

近期内地舆论就国企民企发展及地位引发争议,不过解放军的火箭军近期就有措施为“国进民退”的讨论提供另一个视角。据军媒《解放军报》报道,13位来自民企的科技专家近日获火箭军聘为“火箭军科技专家”,让这批拥民企背景的专家成为解放军的“智库”,报道形容这成为了火箭军拓展军民融合深度广度的新举措。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解放军新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拥有战略导弹部队和众多先进的战术常规导弹部队。(资料图片)

报道指,这批13人的民企科技专家将组成两支创新团队,并会为火箭军武器装备关键技术需求展开研究。这批专家均来自信誉好、研发能力强、实力雄厚、具有军队承研承制资质的民营企业。当中有的专攻新兴材料、能源动力,有的则长期研究机器人领域,他们将分别担任火箭军导弹总体技术、导弹发射技术、网络信息体系技术等6个专业组的专家,任期5年。

对于这些民营企业科技专家,火箭军给予他们与“国家队”同等的科研待遇和条件。他们可以参加所在专业组年度计划中所有军内外调研考察、学术交流、专题研究等活动。

火箭军近期就有措施体现出军民融合的一面。(资料图片)

事实上中国国企与民企对人才的不同待遇问题近期已引发起中国舆论讨论,并与“私营经济立场论”等持续发酵的议题一起成为中国“国进民退”话题的佐证。早前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公号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指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年薪只有12万元(人民币.下同),被一间民营企业挖角后年薪随即跃升至百万元。但在张小平离职后,研究所竟一度以“影响中国载人登月计划”为由要求复职。

事件虽有炒作之嫌,但亦让国家研究院和国企的人才机制能够反思留住科研技术人才的方法。据《多维新闻》指出,国企里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得到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薪水,上升通道不应被官本位带偏或者堵塞。在航天机构等国企里的担纲人才们表现出了奉献精神,但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已不能作为强制性要求。而此次作为解放军独立军种的火箭军聘用民营企业专家加入军方“智库”,充任军方智囊,直接投入军方技术研究,料将为中国“国进民退”讨论的持续发酵提供新的不同视角。